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最喜欢吃且带有故事的美食是什么?有什么故事可以分享吗?
我的,二人,介子你最喜欢吃且带有故事的美食是什么?有什么故事可以分享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你最喜欢吃且带有故事的美食是什么?有什么故事可以分享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提起我家乡三汇的美食,第一肯定要数盐锅盔啦!
曾经有相当长一段时期,盐锅盔是三汇人出行办事时的主食。那时,赶场、挑力、做小生意的人,要么自己烤好一个饭团放在口袋里当午餐,要么买两个烧饼充饥。勤劳而极富创造力的三汇人,盐锅盔就是平民智慧的伟大结晶:外面焦黄香脆,里面肥厚绵软,椒盐均匀裹在里面,咸香麻辣兼具。既不像山东煎饼那样坚硬寡淡,又不像葱油饼那般绵软油腻,秀外而慧中,价廉而味美,是典型的平民美食。
我小时候,盐锅盔最初五分钱一个,后来七分钱一个,再后来1毛钱1个,而今也只需3-5元一个了。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上街吃碗小面是乡下人的奢侈,只能买个盐锅盔喝杯薄荷糖精凉水。而留守在家里的孩子们,眼巴巴盼大人赶场回来带根油条或盐锅盔,已是天大的赏赐了。夏天,那盐锅盔回来自然带着阳光的热度,热辣可口;冬天,带回的盐锅盔虽然已经冰冷了,但掰一小块儿放在嘴里慢慢咀嚼,依然咸辣有度,其乐无穷,回味无穷。
那年头,盐锅盔确实是一代三汇孩子的美味记忆。
盐锅盔的多元化,是最近十来年的事。最初的盐锅盔,只是里面裹了椒盐的干饼子,最多也就是划开包个凉粉而已。
而今,有牛肉末的、有鲜肉的、有腊肉的……可谓应有尽有了。
今天的盐锅盔,早已经过了充饥时代,而进入了吃味时代。因此,卖相、用料、做工都变得考究起来。
虽然三汇的年轻人在外打拼的越来越多,三汇的盐锅盔摊却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渐渐多起来。因为三汇的盐锅盔越来越出名,连央视舌尖上的中国都来采访过了。达州、成都、重庆、北京的食客慕名而来,为的是站在街边或坐在板凳上品尝一下鲜美的盐锅盔包凉粉,末了再打包几个去乘坐飞机或高铁。
如今,带上三汇盐锅盔打“飞的”,绝不是什么天外神话。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的老家在农村。在我刚记事的年龄,可能也就五岁左右,只知道当时还处在挣工分、分粮票的年代。
由于我家兄弟姐妹多,我排老小,迫于生计,父母亲每天都早早到生产队干活, 哥哥姐姐们去学校上学,家里只剩下淘气跳皮的我,整天被奶奶照看。
一天下午,好像奶奶戴着一幅老花眼镜,正在认真套绵被,我趁她不注意,偷偷溜出家门,要去生产队找母亲。
当我快到生产队时,刚好碰到大我两三岁的邻家孩子,按辈分的话,我应该叫他小叔,平时 ,由于经常在一起玩了,所以 ,竟忘记了去找母亲,俩人又一起玩了起来。
当时,我很清晰的记得,小叔手里拿了一根筷子粗细的钢管,也就和香烟的一样长度,他时不时的用嘴又是吹又是吸的,对我说,这是吸烟呢!我也许是羡慕、也许是无知,很想吸两口。争得小叔同意后,我拿过来就大吸了一口,一吸不当紧,小命差点吸没了。
原来,小叔不知道啥时候,向钢管里囤了一管尘土沫,被我一下子吸的是嘴里边、气管里边全是尘土,我不停的咳嗽、呕吐,小叔害怕的很,跑生产队叫了我的母亲,可能是尘土也吸进肺部的原因,天还没黑,我就高烧不止,以后的事我就不知道了。
后来,听母亲说,当天伴晚,就直送我去了当时很有名的铁山医院,差点没抢救过来。
毕竟,我的气管和肺受到如此损伤,出院后,母亲为尽快恢复我的健康,不知从哪里得来一个偏方,好像是凤梅蛋,用艾叶草包裹住,埋在家槐树根下面至少一周时间,然后拿出来煮熟吃。
由于姥姥家有一颗大槐树,所以,我每隔七天,就要去姥姥家吃煮熟的凤梅蛋,也许真是吃凤梅蛋的效果,也许是随着年龄增长,抵抗力增强,居然我的病痊愈了。
现在,虽然姥姥已去逝多年,但回想起在姥姥家吃凤梅蛋的味道,感觉真的好美味,那种香,不是一般的香,当打破蛋皮时,一股艾叶的青香先扑面而来,咬上一口后,凤梅蛋的香味又混合其中,让人难以忘怀。
所以,现在的五香凤梅蛋,一直是我的最爱,时不时就要买些煮来吃。
我的煮法很简单:
首先,把买回来的凤梅蛋,用淡盐水浸泡十来分钟后,清洗干净。
其次,电饭锅中加入适量清水 ,放入少许桂皮、香叶、八角、花椒和干辣椒,再加入适量食用盐,然后把凤梅蛋放入 ,大火水烧开,煮十五分钟左右 ,直接改保温档,腌焖上三四个小时,即可食用。
好了,今天的美食故事就此结束,还望朋友们多多关注,多多转发。
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宋朝苏轼有一首诗《寒具》,
纤手搓成玉数寻,
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无轻重,
压褊佳人缠臂金。
这首诗描写的“寒具”即现在街边巷角经常能见到的“馓子”,也是我很喜欢吃的美食小吃。
我们这里老大爷卖馓子,一斤要6至12元钱不等,因为做馓子的面粉不同,有用普通面粉即我们平时吃的中筋面粉,也有用糯米粉的,还有的用精品面粉,根据成本高低定价。
但苏轼的这首诗《寒具》却不是馓子由来的地方。
馓子是人们为了纪念“割股充饥”这个成语故事里的主角介子推才发明的。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早年落难,被父亲兄弟追杀了19年,那段时间里经常四处躲藏逃窜,在逃到卫国的时候,重耳因为饥饿向农夫乞讨食物,却被农夫们拿土块戏弄了一番,最后在他快饿死的时候,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做成汤给他充饥,他才能活下来最后创下了一番大事业。
上一篇:江宋夫妇怎么样才能拿到治病的钱?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