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这几年有什么电视剧让你从中学会了感恩?
电视剧,自己的,妈妈这几年有什么电视剧让你从中学会了感恩?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最喜欢的就是,《血色浪漫》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电视剧《血色浪漫》里的一句话。我也看过电视剧,欣赏钟跃民对待生活的态度。周晓白对钟跃民的爱太深,以至于让这个游戏人生的浪子感到害怕。他是一个游戏人生的浪子,不愿意对谁去承诺一辈子,或者说不敢。他的生活也的确多姿多彩,当过顽主,插过队,当过兵,做过个体经营者,还当过大老板,当然还做过牢。后来去当了志愿者保护藏羚羊。向往像他那样的生活,游戏人生,尝试着各种不同的角色,一生漂泊,始终有一种在路上的感觉。不过我可能不会像他那样太久,因为总会累,当自己感到累的时候,想要安定下来的时候,就怕再也找不回当初的幸福。
我钦佩他,还用为他是一个富有想象力而且有本事的人,无论做什么都会很出色,而且很认真的对待每一件事,欣赏他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即使在陕北插队期间,哪怕是要饭,也能自得其乐,对生活的豁达以及对人生的深刻认识,他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到底想要什么,但他知道自己不想要怎样的生活。他不想象普通人那样过着平静的生活,老婆孩子热炕头,他不想要这样的生活。他不会甘于平淡,喜欢变化的生活轨迹。总是不停的变换着角色,在每一个角色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正如他所说,他喜欢那种在路上的感觉,追求的是生命的过程,至于结果,他不曾考虑过多。
总梦想着有一天也能像他那样过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可以有精彩的过程,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基本不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对于电视剧!我想大家已经看过很多!也了解了很多!但是不知道现在的8090后或者00后知不知道一部经典的电视连续剧《渴望》!当时真是万人空巷的电视剧!所有主演也成为了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艺术家了!所以我觉得《渴望》是一座里程碑。
里程碑到什么程度呢?我奶奶今年86岁,年轻时也是上过女中,当过老师的小知识分子,今年我给家里电视装了电视盒子,让奶奶重温了一遍,四十集,四天看完了,吃饭都得叫,还得催着睡觉,让我恍惚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看动画片时的情景。看到早就知道的情节,王沪生要抛弃刘慧芳时,我奶奶直接张口开骂了:“操他妈的王沪生!”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有多优秀,所谓“里程碑”,是说它作为一个文化事件的影响力。
直接看主创王朔对它的评价吧。
到了九十年代,仿佛一夜之间中国就进入了消费时代,大众文化已不是天外隐雷,而是化作无数颗豆大的雨点儿结结实实落到了我们头上。我并没有意识到一个新时代已经到来,仅仅认为是经济繁荣后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我的文化观仍停留在过去,即认为文化是少数人的精神活动,非工业的,对大众是一个给与,带领和引导的单向关系,而不是相反。我依旧蔑视大众的自发趣味,一方面要得到他们,一方面决不肯跟他们混为一谈。……
我的朋友中首先意识到大众文化时代到来的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郑小龙。那时他们那个电视剧生产单位已经在全国屡次制造了轰动效应,《四世同堂》《凯旋在子夜》《便衣警察》等等,保持着一年打响一部的节奏。尽管这些戏有的本来也是通俗小说,有的属于主旋律,但生产过程还是所谓“精英文化”的模式,先找一部有基础的小说,由作者本人或资深编剧反复修改,锤字炼旬,再经过专家的多次严肃讨论,深入开掘原作中的思想深度,突出原作中的人文追求,然后细细拍来,简言之,不计成本,一切目的是为自己的,当然也要讲是为人民为艺术,实际上,主要满足的是创作者的成就感。甚至有这样的逻辑:只有创作者先得到满足人民大众才能,同时也就被满足了。
一九八九年初,郑小龙和李晓明这一对当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著名的狼和狈找到我们几个,谈到要搞一部电视剧,和以往其他电视剧不同的是这部戏要长,起码四十集,要低成本,全部在室内拍,多机,而且不找小说改编,也没有符合这个长度和拍摄要求的小说可供改编,郑小龙拿出的故事核儿或叫设想就是一张小报上几百宇的报道,剩下的都要仰仗大家现攒。有一个原因是直接促成他要搞这么一部戏的动机,他们中心在香山新落成了一个摄影棚,必须保证天天有戏拍,这个棚才不会亏本。室内剧这个概念则是得自当时正在中国电视台狂播的巴西电视剧《女奴》和《卞卡》。可以说,郑小龙意识到了作为一个电视剧生产组织要维持运转,指望作家深思熟虑之后拿出心血之作是来不及的,那等于靠天吃饭,要形成规模,讲究效益,必须走到工业化组织和工业化生产这一条路上来。
这就是大众文化的运作模式了!对生产力提高的渴望改变了生产关系。一进入这个剧组我就感到了这一次与以往的不同,大家上来就达成了共识:这不是个人化创作,大家都把自己的追求和价值观放到一边,这部戏是给老百姓看的,所以这部戏的主题、趣味都要尊重老百姓的价值观和欣赏习惯,什么是老百姓的价值观和欣贷习根?这点大家也无争议,就是中国传统价值观,扬善抑恶,站在道德立场评判每一个人,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好人一生平安,坏人现世现报,用电影《平原游击队》中何翻译官的话说就是“祝你——祝你同样下场!”
……
这就是大众文化的游戏规则和职业道德!一旦决定了参加进来,你就要放弃自己的个性,艺术理想,甚至创作风格。大众文化最大的敌人就是作者自己的个性,除非这种个性恰巧正为大众所需要,譬如流行歌曲中总在唱的那种“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生活态度。这态度看似背离了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但因其取意真诚又在更宽的层面被接受,唐诗专有这么一路怨府体,在根儿上并不冒犯自认为“这世上最善良”的中国人。对,我想大众文化的底线就在这里——不冒犯他人。在这之上,你尽可以展示学问,表演机趣,议论我们生活中的小是小非,有时也不妨作愤怒状,就是我们常说的“玩个性”,中国人一提正义总是很动感情,愤怒有时恰恰是最安全的。
上一篇:有一位事无巨细、什么工作细节都要过问和掌握的领导是好事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