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高中生因上网课自杀,有谁考虑过作为父母的压力、情绪?
孩子,父母,自己的高中生因上网课自杀,有谁考虑过作为父母的压力、情绪?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而作为局外人关注则是,还能够改变的部分——防止悲剧的再发生。
一、痛苦,悲伤和渴望
当事的父母所经历痛苦,不是常人能够理解的。
从电影《失孤》,《亲爱的》都可以看出一般,为人父母的不易。
在心理学上,人经历这类事件会经历五个阶段——自责、愤怒,否定,沮丧和接受。当事者需要经历大约五年的时间,才可能从阴影中走出来。
村里有一个30来岁的男子出车祸走了。他父母一直在哭,细数着这个孩子过往的好。邻居就劝说,不要再想他了,他就是个狠心的东西。他自己的家搞散了,不过还留下一个小子呢,还得需要你,把孙子抚养大。
保险公司也早早地来到家中陪着。也有的邻居帮忙把这个人的衣物等生活用品整理出来,扔掉,不让他的父母再看见。
亲戚和近房,还有他们的其他的子女也都陆续赶来了。
邻居的劝说是对的,让逝者的父母关注能够改变的部分——照顾小的,把他抚养成人。可是知道是一回事,真正要从痛苦中走出则是另一回事。此时邻居说得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人陪在他们的身边。
痛苦得自己去背。
一位失去10岁小女儿的心理学家给出了三条可行的建议,并在TED演讲,希望帮助有类似情况的父母,能尽快地走出来,
1、承认并接受苦难是人生必不可少一部分
2、关注自己能改变的事情,并学会感恩身边每件小事。
3、想一想自己在这段痛苦时期,所做的选择是对自己有利的,还是有害的。
二、大家的关注是防止悲剧的再发生
更多的人虽然不能和经历者身同感受,但是关注的是能惊醒着自己的部分。
1、现在还有内心为何如此脆弱
因为玩手机,父母禁止,孩子跳楼的事件有很多。
前不久有一篇报道,单亲家庭的孩子,父亲忙于工作。没时间和孩子交流。有一次看到孩子在玩手机,父亲就把孩子手机夺过来,给扔了。儿子当时就蒙了,想跟这手机一起往楼下跳,还是被父亲把他抱住了。然后父子俩抱头痛哭。
他们为什么会痛哭呢?是幸运没有掉下去,还是因为家长和孩子身体接触,给了对方力量。
请问同性父母有多久没和孩子有身体接触了。有的孩子通过调皮,被父母打,来实现和父母身体接触。孩子有身体接触的需求,不过是通过错误的方式来实现的。
适当的身体接触可以减缓孩子的压力。父母不应该只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学习上、成绩上或是放在说教上。
游戏,体育身体对抗,掰手腕这些都是很好的身体接触方式。
想想以前孩子的身体接触机会有很多,冬天冷的时候,几个同学靠教室墙壁挤成一排,看能把谁挤出去。掰着腿,金鸡独立,进行“斗鸡”。
与同龄人的身体接触,与父母的身体接触都能降低孩子的体内血液里的肾上腺素。随之而来的,孩子的紧张、焦虑、激动等负面情绪都会减少。
和孩子多做些游戏吧,身体的接触有利于情绪的舒缓。减少孩子负面情绪的积压,一旦爆发父母并不愿意看到。
2、家是归属感的来源
在外多年,年龄大了总想着落叶归根。这就是在寻找归属感。
也有很多在外漂泊的人,回到家后,发现找不到那种家的感觉了,当然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老宅子没有了,童年的记忆也就没有了。无论如何,这些都是在寻找归属感。
归属感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
《自卑与超越》的阿德勒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行为的目的是追求归属感与价值感。
作为父母怎样爸能让孩子感觉到归属感?
家长和学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把孩子培养成才。可是并不意味着父母总是要和老师站在同一个战线上。
尤其是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这时候孩子在学校里根本找不到价值感和成就感。学校的环境对孩子是不友好的。
如果父母也和老师一样批评孩子,逼孩子,只能把孩子往外推。
没有了价值感,家和学校也不是自己归属的地方。孩子最终孤立无援。
写在最后,悲痛的事情发生了。对当事人的关注,还需要人们观念的改变。阻止悲剧的发生,需要找到问题的根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压力,自尊心受挫……种种原因导致年轻学生自杀,父母崩溃!这些惨烈的教训告诉了我们什么,告诉了父母什么,暴露了什么问题?
父母在这中间左右为难,为孩子的问题精神焦虑。父母希望孩子好,老师关心成绩,作业,也有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每次老师布置作业,每科老师都觉得自己布置的少用一两个小时就完成了,可都加起来呢?有问题,然后叫家长,家长觉得丢脸,然后更加严厉的督促孩子,孩子有压力,不开心,情绪得不到疏解,造成心理问题,爆发时采用了令所有人遗憾的方式。父母痛苦终身!
近日有老师布置作业,孩子凌晨还在做作业,父亲问老师你睡了吗?孩子都没睡,你为什么谁了?第二天这老师要求这位父亲以及其它参与的父亲退群……父母含辛茹苦教育的孩子,不是让老师蹉跎的!
青少年们往往自尊心强,敏感。上网课,买不起手机,家里贫困,父母身体残疾,小小的年纪早早被生活的重担压垮,选择自杀永远结束这种痛苦。而父母只会更加痛不欲生。
这不是网课的错,没有网课的时候,类似青少年自杀事件少吗?永远没有感同身受,不经历过,你怎么感同身受?
需要的是疏导,最了解孩子的是父母,请多花点时间,多花点耐心,关心一下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免父母最后的沉痛!不要你觉得孩子会喜欢,要他们真的喜欢才是喜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听到这样的消息感到很心疼,特别能体谅父母伤心欲绝的感受。青少年德育教育的缺失,在面对各方面的挫折时,不能有效处理,造成过多的自杀轻生发生案例。
在我面对学生家长的日常工作中,了解到现在有初高中生年龄以上孩子的家庭,很多都是独生子。在这些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学校没有这方面的课程,而家长忙于养家工作,很多都是顾不上孩子的作业,更不要说关注孩子的心理活动;物质的相对富足,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时时处处被父母爷爷奶奶替代和包办的生活状态,让孩子没有了进取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在这种状态下的成长的孩子也会有与其他同学比较,攀比的情况发生。如果自己的家庭条件不能满足孩子虚荣心,就会自卑,当遇见身边亲近的人不认同发生矛盾后,可能就会发生我们不想看到的情况发生。《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说一个人身体皮肤都要保护好,这才算是对父母最基本的孝。
上一篇:有钱等于有了爱情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