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高中生因上网课自杀,有谁考虑过作为父母的压力、情绪?
孩子,父母,自己的高中生因上网课自杀,有谁考虑过作为父母的压力、情绪?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高中生因上网课自杀,有谁考虑过作为父母的压力、情绪?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疫情,大中小学都延期开学了,什么时候开学还未公布,而网课也上了有一个月了。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延迟开学是非常让家长焦虑让学生着急的问题。高考如果不推迟,剩下学习的时间也不多了。可以想象每天孩子坐在电脑前不停地听课做习题背书背单词,课程必须跟上,不会的问起来也不方便,做呀做,坐呀坐,算着倒计时,背着被父母整天照顾不止,关心鼓励的包袱,想着未知的明天,心里崩溃自杀也就不足为奇了。
孩子自杀那天起,作为父母一定生不入死,再也不会感觉到以后会有幸福可言。除了苍白的劝慰,好像只有后悔。
如果时间能倒回,假如我是那父母,我会告诉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是对的,要找方法,要做体育锻炼,也读所谓闲书,读励志的开阔心灵的书籍,用以强壮我们的身体,丰盈我们的心灵,告诉他上大学是梦寐以求的,但不是必不可少的,人生是精彩漫长的,大学是其中的一小段,多了它锦上添花,少了它阳光依然灿烂。大学可以少了你,可父母不能没有了孩子,这是最起码的也是最大的孝敬。你可以没有文凭,但不耽误你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总之,教育在平时,才不会有突发的偶尔。
父母和孩子也是前世修来的缘分,让我们彼此珍惜互相温暖吧,别让圈外繁华扼杀了这久违的亲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谁也无法考虑。孩子这么脆弱,肯定背后有一双娇惯他的父母。父母把他当掌中宝,心头肉。衔着怕化了,捧着怕飞了。让他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百事不管,万事不知。“十食不沾阳春泥”。全家美食由他享,千件华服由他试。他生在你家就是来享受的,就是来指手画脚,使奴唤婢的。哪里想到还要吃什么苦,受什么累?
在家长的心里,孩子只要成绩好,只
要考上名牌大学,就会鲤鱼跃龙门,光宗耀祖,万事大吉。
从小不对孩子加强劳动教育,吃苦教育,良好的品德教育。还甚至天真地认为,学习也快乐的教育。只要快乐了,孩子天生成绩就会好了。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们受得了一点委屈,吃得来一点苦吗?他己经被你娇生惯养成了一朵弱不禁风的花朵;你非要让他有凌云之志,做一只翱翔在天空的雄鹰。
这可能吗?不出事才怪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高中生因上网课自杀,小学生因家长训斥其上网课不积极,不认真跳楼自杀。这是怎么了?学生自杀事件每年都在发生,每一次事件的发生都会引起媒体的热议,但热议之后,就悄无声息了。那么导致学生自杀的根源在哪里,如何才能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呢?简单的从父母的层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为家长,我们是否一直在重复着自杀事件家长的做法,只是我们的孩子承受能力还比较强大,没有被你摧毁呢?
我们固然对自杀学生的父母感到伤心,但更为之悲哀。孩子从一出生,本是活泼可爱,毫无尘埃的一张白纸。你自作主张在这张白纸上不断的加入自己的主观意识,让这张白纸按照你的设想前行。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思想,他不是你的附属品。作为家长,作为孩子最亲的父母,你是否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内心所想。许多家长是凭着父母的权威肆意猜测,主观臆断,自认为孩子需要什么,就给予孩子什么,并未考虑孩子的感受。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并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孩子是否成龙成凤并不单单表现在学习成绩上,但家长却简单的归结到学习成绩上。成绩好,一切好,所有要求家长均可满足;成绩差,一切差,家长的训斥、唠叨一哄而上。孩子的成绩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我们希望孩子的成绩好,但我们更应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毕竟真正成龙成凤的人在少数,而大多数还是走上普通的岗位,从事着普通的工作。不要为了自己所谓的面子而对孩子做出不切实际的幻想,从而无辜的给孩子施加压力。
孩子也是家庭中独立的一员,我们是否把孩子作为了独立的一员。和孩子的交流是平等的交流,还是教训和命令。和孩子的交流除了学习,还有共同的话题吗。和孩子交流是朋友的身份,还是以过来人的身份。和孩子交流放下家长的架子了吗,敢于和孩子认错吗,孩子敢于和你讨论问题吗。
生命是第一位的,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境和挫折,都应该敬畏生命,不能视生命如儿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家说世上最悲痛的有三件事,其中之一就有中年丧子这事了。防止此类事件的再发生,也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当然整个事件中最惨的就是孩子——没了生命。最痛苦的则是他们的父母——丢掉了希望。
题主说为什么不去关注当事的家长呢?那是不是世人冷漠呢?我们先看一看大家到底关注的是什么——手机,网课和教训。
实际上,不是大家冷漠。
而是因为在中国人的意识里,“悲痛”是很私人话的事情。通常负责安慰他们的是亲戚和邻居。“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来自陶潜的《挽歌》,意思是,亲戚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又已经唱起歌来了.)
上一篇:有钱等于有了爱情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