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永动机有意义吗?
永动机,能量,意义永动机有意义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认为既然永动机这个名字以被历史的车轮捻的粉碎了。所以我们当今的时代就不要提它了。永动机对人的思想有很大的桎梏感。讲一讲新能源可以给人提精神。增力量。鼓干劲儿。解放思想。这样才能使爱好科学的人开发出所有的先天智慧。扩大思维推动后天的学习智慧。这样才能使先天智慧与后天智慧达成完美的结合。从而使科学有不断新的创新。所以我建议不要再提永动机了。尤其是那些不如儿童玩具的永动机。给人一种很大的讽刺感。对科学技术的开发实无好处。总之谬论多多。敬请组织和网友们批驳。谢谢组织的遨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提问感觉很有趣,个人觉得永动机是可以有的。
根据机械原理,比如磁动力机,就是一种不用添加能源的机器。但是,所有机械终久都会损坏的。
其实古人早就造出了永动机,如风车,水车,沙漏等。只是现在社会科技发展,灵活实用为主,一切向钱看吗?个人拙见欢迎点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好!谢谢邀答
诚恳地讲,对于永动机,不太了解,暂切顾名思义吧。
永动机是一项科技,至于它的意义或许没有定论,单从科学角度讲我认为:科学也得注重“科学”。因为,每一项科技成果也得有它的时代性,它的现实性,也就是实用性,科学是随着社会需求而不断发展的,它的意义就在于,最终对社会带来多少促进和改变,是否能推动社会进步。物理学中,有用功和无用功之说,可以诠释它的意义。
科学研究,可以超前,但也不能脱离社会,不能无的放矢,天马行空,它也要讲求科学性,遵循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
科学也应该讲究时效性,耗时费力几十年,出来一个成果,可由于时代发展,已经过时了,甚至早被淘汰了。不能只顾低头搞科研,而不抬头看社会,科学可以执着,但不能钻牛角尖,更不能太功利。
一句话,时代和社会需要,能推动社会进步,那就有意义。永动机是这样,其它科学成果,也应该是这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科学意义上讲,永动机是一种不需要外界输入能量或者只需要一个初始能量就可以永远动下去的机器。长期以来,永动机,或者说永恒运动,一直被人们热烈讨论。但是,很多人并不清楚这背后到底有什么意义。在人们的想象中,永动机是一种机械装置,它可以不停地自动运动,而且还可以举起重物等,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很早以前,有人就试图想制造这种机械装置,但是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人真正制造出来[1]。
人们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以至于人们开始怀疑,这种机械是不可能制造出来的。而且,在此基础上,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定律,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能量守恒定律。
顾名思义,永动机的原理是把一种能完全转化为另一种能。不消耗能量而能永远对外做功的机器。
历史上提出研发永动机的想法起源于印度,公元1200年前后,这种思想从印度传到了伊斯兰教世界,并从这里传到了西方。在欧洲,早期最著名的一个永动机设计方案是十三世纪时一个叫亨内考的法国人提出来的。他在轮子中央置放一个转动轴,轮子边缘安装着12个可活动的短杆,每个短杆的一端装有一个铁球。方案的设计者认为,右边的球比左边的球离轴远些,因此,右边的球产生的转动力矩要比左边的球产生的转动力矩大。这样轮子就会永无休止地沿着箭头所指的方向转动下去,并且带动机器转动。这个设计被不少人以不同的形式复制出来,但从未实现不停息的转动。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虽然右边每个球产生的力矩大,但是球的个数少,左边每个球产生的力矩虽小,但是球的个数多。于是,轮子不会持续转动下去而对外做功,只会摆动几下,便停下来。后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也造了一个类似的装置,他设计时认为,右边的重球比左边的重球离轮心更远些,在两边不均衡的作用下会使轮子沿箭头方向转动不息,但实验结果却是否定的。
达·芬奇敏锐地由此得出结论:永动机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实上,由杠杆平衡原理可知,上面两个设计中,右边每个重物施加于轮子的旋转作用虽然较大,但是重物的个数却较少。精确的计算可以证明,总会有一个适当的位置,使左右两侧重物施加于轮子的相反方向的旋转作用(力矩)恰好相等,互相抵消,使轮子达到平衡而静止下来。
16世纪70年代,意大利的一位机械师斯特尔又提出了一个永动机的设计方案。斯特尔在设计时认为,由上面水槽流出的水,冲击水轮转动,水轮在带动水磨转动的同时,通过一组齿轮带动螺旋汲水器,把蓄水池里的水重新提升到上面的水槽中。他想,整个装置可以这样不停地运转下去,并有效地对外做功。实际上,流回水槽的水越来越少,很快水槽中的水就全部流进了下面的蓄水池,水轮机也就停止了转动。浮力也是设计永动机的一个好帮手。是一个著名的浮力永动机设计方案。一连串的球,绕在上下两个轮子上,可以像链条那样转动。右边的一些球放在一个盛满水的容器里。设计者认为,右边如果没有那个盛水的容器,左右两边的球数相等,链条是会平衡的。但是,右边这些球浸在水里,受到了水的浮力,就会被水推着向上移动,也就带动整串球绕上下两个轮子转动。上面有一个球露出水面。下面就有一个球穿过容器底,补充进来。这样的永动机也没有制成,是不是因为要下面的球能够通过容器底,而又不能让水漏出来,制造起来技术上有困难呢?技术上的困难并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还是出在设计的原理上。当下面的球穿过容器底的时候,它和容器底一样,要承受上面水的压力,而且是因为在水的最下部,所以它受到的压力很大。这个向下的压力,就会抵消上面几个球所受的浮力,这个水动机也就无法永动了。人们还提出过利用轮子的惯性,细管子的毛细作用,电磁力等获得有效动力的种种永动机设计方案,但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其实,在所有的永动机设计中,我们总可以找出一个平衡位置来,在这个位置上,各个力恰好相互抵消掉,不再有任何推动力使它运动。所有永动机必然会在这个平衡位置上静止下来,变成不动机。从哥特时代起,这类设计方案越来越多。17世纪和18世纪时期,人们又提出过各种永动机设计方案,有采用“螺旋汲水器”的,有利用轮子的惯性、水的浮力或毛细作用的,也有利用同性磁极之间排斥作用的。宫廷里聚集了形形色色的企图以这种虚幻的发明来挣钱的方案设计师。有学识的和无学识的人都相信永动机是可能的。这一任务像海市蜃楼一样吸引着研究者们,但是,所有这些方案都无一例外的以失败告终。他们长年累月地在原地打转,创造不出任何成果。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尝试,人们逐渐认识到:任何机器对外界做功,都要消耗能量。不消耗能量,机器是无法做功的。这时的一些著名科学家斯台文、惠更斯等都开始认识到了用力学方法不可能制成永动机[4] 。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