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孟子》一书中提到的孟子的弟子都是谁?能否谈谈关于他们的事情?
孟子,弟子,公孙《孟子》一书中提到的孟子的弟子都是谁?能否谈谈关于他们的事情?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孟子》,对孟子而言弟子很多,孟子一生的经历,也很象孔子,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的生活,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随从的学生最盛的时候,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④。他也是到处受到当权人物的款待。
如:乐正克,公孙丑,万章,公都子,陈臻,陈代,屋庐连,高子,孟仲子,充虞,徐辟等。最得意的弟子属万章, 对于匡章,孟子却没有因为其不孝而逐其出师门,孟子这个人是很讲原则的,那些君王都经常被他骂,自己弟子犯错那肯定也是少不得被修理的,但是这个匡章却总能得到孟子的支持和认可,而这个匡章也一直在执行齐国的大战略,而且成功的概率还非常高。
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
公都子在这里质疑孟子,齐国那个时候比较复杂,匡章在魏国被惠施所不容,而奔齐。说明儒家一开始是打算全力支持魏国统一天下的,但魏王却用了惠施。一直打胜仗,而匡章自己本人声名也开始在列国大了起来,此人攻战全是改变大格局之战。齐国一些公知无能之徒就开始四处说匡章这个不好,那个不好。
有记载的是匡章在攻楚的时候,打了半年,齐宣王派了一个叫周最的人去把他大骂了一顿,但匡章却对周最说:“对我来说,撤了我的职务、杀了我,甚至杀了我的全家,这是大王能够做到的;战机不成熟的时候要求出战,战机成熟的时候不要求出战,这是大王在我这里不能够做到的。”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于是乎? 孟子对匡章是有正确的评价的,为什么齐国人说匡章不好呢?孟子也是心里洞明的。
假如孟子说匡章不孝,那么这个人很可能就不容于齐国了,其后的很多大战略的实现就很难了,齐国在儒家制订的战略里是打算灭了秦国的,而且差点灭了秦国,战国史上第一个打进函谷关的山东战将,孟尝君同意秦昭王的求和使得本来可以灭秦的大好时机错失了。
孟子没有正面回答公都子的话,而是提出新观点,就是不孝的标准是什么?你不能动不动就给别人扣一个大帽子,上纲上线!
什么叫不孝,不勤快,不去帮父母做事,一种;吃喝嫖赌,不顾父母之养,二种;贪婪无度,只顾把钱往自己家里装,不顾父母,三种;纵情声色,四种;好勇斗狠危及父母,五种。这五种没有一种是在匡章身上发生。
关于匡章不孝,齐威王就是也碰到过相关的流言。
齐秦第一次大战是桑丘之战,开战前夕,让双方使者多次互相来往。匡章用的是迷魂阵,开战前就变更了部分齐军的旗帜标记,混杂到了秦军当中,等待配合齐国的主攻部队破敌。
齐威王派往前线的探子不明白匡章的用意,悄悄向齐威王回报说:“章子让齐军加入秦军。”齐威王听了置之不理。过了不久,又有前线回来的探子向齐威王回报:“匡章让齐军向秦军投降。”齐威王仍旧不理会。如此反复多次。朝廷众大臣见此情景,向齐威王请求说:“说章子失败降秦的探子,人不相同而言辞相同,大王为何还不发兵前去讨伐他呢?”齐威王胸有成竹地回答:“这很明显的不是背叛寡人的行动,为何要讨伐他呢!”不久之后,匡章的战术大获成功,秦军被混进军营的齐军士兵和匡章的大部队内外夹攻,原本战意就不甚坚决的秦军一触即溃。齐国朝中得知前线传来齐军大胜的捷报。左右大臣吃惊,询问齐威王何以有此先见之明。齐威王告诉“章子的母亲启,由于得罪他的父亲,就被他的父亲杀死埋在马棚下,当寡人任命章子为将军时,寡人曾勉励他说:‘先生的能力很强,过几天率领全部军队回来时,一定要改葬将军的母亲。’当时章子说:‘臣并非不能改葬先母,只因臣的先母得罪先父,而臣父没有允许改葬先母而去世。臣没得到父亲的允许而改葬母亲,岂不是等于背弃亡父的在天之灵。所以臣才不敢为亡母改葬。’由此可见,作为人子不敢欺辱死去的父亲,难道他作人臣还会欺辱活着的君王吗?”
孟子继续说:“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为得罪于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已矣。”
朱子注:夫章之夫,音扶。为,去声。屏,必井反。养,去声。言章子非不欲身有夫妻之配、子有子母之属,但为身不得近于父,故不敢受妻子之养,以自责罚。其心以为不如此,则其罪益大也。此章之旨,于众所恶而必察焉,可以见圣贤至公至仁之心矣。杨氏曰:「章子之行,孟子非取之也,特哀其志而不与之绝耳。」
相比白起,匡章的智名与勇功极少被后人称道,白起常常是以少胜多,而且攻取之战都是把整个敌军歼灭多,特别是长平一战,几乎将赵国成年男子全数灭光,使得天下对秦国的恨之入骨髓。就好像今天日本人在中国搞南京大屠杀,一次杀了30万人,这就是一场恨入骨髓的仇,秦之所以二世就亡,后世史家、儒家都毁秦,正是因为这些大战,而匡章的几次大战,如50天取燕。
桑丘之战败秦军,垂沙之战攻占楚国宛、叶以北的土地,即楚之最大的战略腹地:南阳盆地,导致楚国的综合战力大大下降。最厉害的是函谷关之战,差点灭了秦国。一生仅输给秦之名将樗里疾一次,秦国发起的丹阳—濮水一战不仅辙底打掉齐楚。
上一篇:一年护肤品花2万,算多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