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理解王守仁心学汇集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
儒家,良知,佛家如何理解王守仁心学汇集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南怀瑾先生曾言:儒为表,道为骨, 佛为心。这三者已经融为一体,不可分割。是中国人的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其实王阳明是儒释道三家心法的集大成者。其来源是佛家慧能,儒家孟子和道家陈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阳明生活在明朝,儒释道在这个时期已经融合发展了很多年了,到王阳明出生可以说是到了巅峰了,王阳明生逢其时,心存大志,刻苦学习,终于博采众家之长,创立心学,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高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没看完知行合一,看完与你分享。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儒道从来不分家
在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中,儒家和道家往往是并行不悖的。历史上有多次儒法联合灭佛的举动,但从来没有儒灭道或道灭儒的现象,这是因为两者本就同出一源且契合度很高。
在宇宙观上两者是统一的。战国时道家的分支阴阳家认为世界是由阴阳二气组成的,儒家很轻易地接受了这一理论,董仲舒更把“阳尊阴贱”作为自己独尊儒术理论的基础。至明代阴阳五行广为流行,儒家同样接受了这种解释世界的观点。
在政治上两者没有矛盾之处。道家向来主张“无为而治”,而儒家则主张“圣天子垂拱而治”,如此一来道家与儒家各行其是,互不干扰。王阳明虽没有明确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他一生的行为已经为自己的政治观点作了注解。
真正的大儒与真正的得道高人往往能成为知己。儒家入世修身,思考天道与人道,将生死、善恶纳入一个体系中,希望创造一个“大同治世”。而真正的道家敬神却不迷信,飘然于尘世之外,却又闪烁在尘世当中,问天、问己,修成一颗“真心”。
二、儒释相爱相杀
儒家与佛家向来就有很多矛盾,因为佛教徒热衷于传教但又不事生产,因而给儒家的政治世界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成为中国佛教史上记忆深重的“会难”。
虽然政治主张不同,但是在宇宙观上,佛家同样说服了儒家。这并不是靠所谓的佛祖和菩萨,而是靠因果论和“空”。佛家认为万事皆有因果,如此具有逻辑性的观点为儒家所认同,只不过佛教徒修“果位”,而儒家的目的是成圣,所以因果论只是为儒家所接受的思想方法之一。
而“空”的观点就很特别。佛家认为真实的世界是虚无的,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幻想,我们需要看破世界万物,求得真理,这就是“打破冥顽须悟空”。这与道家的“道”、儒家的“理”具有相通之处,道家需要以出世、修炼达到“真人”的境界,儒家需要以格物求得知识,进而达到完美的道德境界,三者的目标都在俗世之上,又都能相互印证。
因此,王阳明的“心学”不单单是对程朱理学的突破,它同样吸收了道家修炼“真心”的观点,因为心学的目的就是将用知行合一的方法将去除杂欲,认识“良知”,即所谓“心即理”。它也吸收了佛家的“空”的思想,因为“心外无物”不是盲目地做一个唯心主义者,而是以一颗“真心”看破虚无的世界,掌握世界的真理,此即毛主席所谓“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00
放的頭条
刚刚
万法归宗,其实道理都一样就是思想立场阐述方式不一样而已。
大道至简,道法自然。其实就说明一切,即使宗派林立,经法千篇。都是以无开始,以有结束,先是宇宙万物的关系,再到宇宙于自然的关系,再到自然与世界的关系,再到世界与社会的关系,再到社会与人的关系,再到人与人的关系,再到人与内心思想的关系。
个宗个派加入自己的思想因对事物发展观察思考角度不同,也就出现了各种解读。
看完中国神学,看看哲学,再看看西方神学和哲学,一定通过现象看本质在。在相通融合后你就明白了。
你看到的一切其实都是假象,科技进步其实是在加速人类社会消耗的一个过程。人们总以为自己拥有一切,其实你才是过客。
编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