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理解王守仁心学汇集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
儒家,良知,佛家如何理解王守仁心学汇集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为什么依旧是儒家思想的代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在明王朝曾做过兵部尚书,多次镇压农民和少数民族的武装起义,被封为新建伯。因曾隐居绍兴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故称王阳明,他的著作后人编辑为《王文成公全书》。
在宇宙观方面,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把自然和社会的一切事物都说成是“心”的产物,认为沒有我的心,便沒有世界的一切。他说:“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传习录》下)这是彻头彻尾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
在认识论上,王守仁提出“致良知”的学说。他认为为人都有良知,都有生来固有的关于真理的认识。他认为,“天地万物”、“万事万变”都已包含在“良知”之中,所以知识乃是“良知”的自我认识,不必通过外界事物来求得知识。并认为心里的“良知”就是“天理”,把心中的“良知天理”贯彻到事物中去,使事事物物与我心中的“良知”相符合,就是“格物致知”。这是一条典型的从“心”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他与程朱学派“知先行后”论不同,认为知行不可分离。他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答顾东桥书》)又说:“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就是说“真知”就是“行”,“行”包括在“知”中。思想动机就是”行。完全取消了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这就是他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知行合一”论。
王守仁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把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一切人都具备的先验原则,籍以压抑、泯灭人民的反抗意识。他曾说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他的哲学就是以“破心中贼”为主旨的,所以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赏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
我是2018年才接触到王阳明先圣的心学体系的,那年我买了2套王阳明的心学书籍,虽说我并没有全部弄通,也没有让我投胎换骨,但是我也认识到心学的强大,让我记住了阳明心学!
从他的著作中得知,大部分是由他的学生们和后人撰写的,当然也直接说明了他个人极具才华和极高的思想觉悟,他自幼聪明伶俐,长大后博采众长,早年和道观之人交往甚密,后来又迷上释道,不过因为自小受到家庭影响,他父亲是状元,是传统的儒家代表,生活的年代又是明代中期,当时程朱思想也比较吃香,还是以“存天理,灭人欲”的时代,当时王阳明还小,也正是在当时这种情形下去“格物致知”,格了好几天竹子,最后没有格出什么道理,人倒是病倒了,认识到这个理论的不足,最后经过重重考验,最终形成了当初的阳明心学,所以从骨子里仍然是以儒家思想为重,因此他的思想包含了儒道释诸多文化因素,这就不足为奇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阳明确实对宋明理学的思想改良了不少,但说儒释道汇集就不恰当了。
原始儒家思想至孔孟,以后就没有把核心部分传下来,至理学时期,儒家思想本质已经变了。只能说王阳明对理学进行了改良、变革,不能说他汇集儒家思想,佛家、道家更别提了。王对道家思想的理解,确切地说对道教,炼内丹一关就没有通过。对佛法的认识,才摸到了意识的背面,比起禅宗的禅师来说,很多他都比不上的。
王的心学,确实在当时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弊端也很多的,人们都在谈心性了,好像人人都能得圣贤了,为什么?他那个良知把人们搞昏头了。他的格物跟曾参的格物是不同的,他是借鉴禅宗的方法进行格物,最后是儒家、佛家各领会了一部分,形成了心学,两面都不究竟。
他的学说有个特点,跟程朱差不多,就是“理”那一部分没有断,云里雾里的,一般人一学就偏,为啥?没说明白呗。
以上,王阳明仍然算作儒家有成就的人,毕竟人家还能达到一定境界,我们还差的远,评价人家,忏悔!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思想的融合佛家空性,道家的道法自然,儒家的天地担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心学哪里儒了?谁能告诉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