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存天理,灭人欲”与“无欲无为”一致吗?
天理,人欲,无欲"存天理,灭人欲”与“无欲无为”一致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要有君的做法,臣要有臣的做法.——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此處說的聖賢教化 結果 因地 ,天道為公。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得懂这两种说法的意思。天理的“理”是什么,“人欲”又是什么。首先我们要知道这二者提出的时代背景不同。
存天理,灭人欲
是在宋代,朱程理学中的“理”其实是通“礼”字。诗书礼乐的礼,这个礼讲的是社会的规则,是在社会中生存的道理,是社会的阶级。
在宋朝,思想高度集中,这天理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欲就是与之相反的,人的行为和欲望,例如丧偶另嫁,同性恋之类的不被当时社会普遍接受的行为。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维护社会的规则,而去灭掉与之不相符的欲望。”
无欲无为是在春秋时期,老子提出的。这个时代还没有太多固定的礼节。这里的欲望当然也不会是不符合社会规则的欲望。而是人类本身的欲望,例如邪淫,妄语,杀生,贪婪,等等自然的欲望。
无欲无为可以理解为,去掉不必要的人类多余的情感。保持一种清澈明亮的心境。
所以无欲无求和存天理灭人欲之间相差甚大,不可混为一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存天理,灭人欲和无欲无为这两句话从根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很多人对于这两句话是断章取义,不明其理。
存天理,灭人欲。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这句话,这句话出自《礼记·乐记》,其中说到:
“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
后来朱熹将众多先贤的思想进行了一个总结这才说出这句话:“存天理,灭人欲”。
人欲的意思是人的私欲,可指贪欲、淫欲等,灭人欲就是不要泯灭人性,为所欲为,要心存善念,懂得天理。
无欲无为,无惧无界。
无欲无为出自《孟子》卷十三·尽心章句·上十七
原文: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无欲:并不是指没有欲望,同上一句一般,也是指不能为所欲为,不能放任贪欲等不该有的欲望,从而天理不容。
无为:也不是让人什么也不要做,而是劝诫我们要遵循自然,返璞归真,不要人力刻意为之。
无惧:指不畏惧任何事任何人。
无界:指不设边界,没有界限。
这句话是道家思想的一句概括
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上古时代,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思想是无所不能、永恒不灭,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倾向。
无为、不争,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利。古代历代帝王一直极为重视道家,凡是以道家思想治国都会兴盛强大。现代人说到道家以为就是清心静气、自然无为或中医养生的表面印象,真正的道家远比这些表面印象更为博大玄奥。
两句话有着共通之处
从上边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两句话有共通的道理,所谓天下文化是一家,也是这个原因。
虽然两句话的出处不同,作者不同,但是道理相通,就是要教育我们不要放任自己的欲望,心存天理功德。
中国的古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但是现在很多人断章取义的阅读,甚至曲解。如果想读懂一句先贤名言,还是要寻其出处,前后理解,才是能真正读懂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存天理,灭人欲”和“无欲无为”虽然都存在着“没有欲望”这一表面的意思,但是其中其实完全是两个概念
前者是程朱理学为遵从流派学说而提出的强制性克制人的欲求,这种强制性表现在譬如说,吃饭可以,但是山珍海味就是放纵欲望,但是很有意思的是,朱熹虽然提倡“存天理,灭人欲”,但他自身却并没有按照这个理论去约束自己。
那么后者呢,表现在一种对任何事都没有欲求,也就是不作为,这种不作为表现在譬如说,可以吃饭,也可以不吃饭,都行,也就是我们如今常说的,随便。但是这个和随便不同的是,这是一种个人思想外化行为表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无欲无为”是不要有非分的追求、欲望。但这个“欲”并不是指人通常的七情欲,而是指邪欲、私欲等。无为:不是不做为,而是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而为,而不是以人力刻意而为。
存天理灭人欲是要按自然法则和自然规律办事。“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是人之道理。是事物本来的规律,是社会之秩序,必须要遵守。另外还要有自律自制力,制止自己过分的私欲膨胀。“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炼。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