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有人说诸葛亮斩马谡不对,是推卸什么样的责任?
马谡,街亭,蜀汉为什么有人说诸葛亮斩马谡不对,是推卸什么样的责任?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果认为诸葛亮斩马谡不对,那肯定是这几个方面
一 诸葛亮考虑不够全面,街亭这么重要的位置交给一个从未独自独当一面的人来守卫,这么重要的地方,多放几路守军
二 不听刘备的忠告,此人不能大用,只能留在身边当个参谋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
诸葛亮一是无人可用,
二是诸葛亮不放权,下面的人全都靠他的锦囊来行事,缺乏独立思考,独当一面的能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马谡,刚愎自用,贻误战机。斩马谡是对因此造成的后果的一个交代,政治家不是人文学者可以对一个事件作出不同的节度,在事关国家命运的时候,当然要用重典。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诸葛亮只看到了马谡的聪明,没有磨练他的傲气,就把一场战役的生死寄托到他的身上,确实有点失误,不过由于诸葛丞相凡事都事必躬亲,也导致了没有培养起足量的后备人才,三国后期确实也无大将可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首先澄清一点事实就是历史中并无“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件事发生,是《三国演义》为增强小说故事性所根据历史事件改编的。针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背景故事我个人觉得主要因为一下原因,所以不得不斩。
一、街亭的重要性直接影响战局的成败
诸葛亮以承先帝之遗愿为名,发动第一次北伐,而这次北伐因自己的爱徒缺乏实战经验,舍水而上,继而遭魏军围攻而失街亭。街亭为通往汉中的交通咽喉,失街亭等于与汉中失去了联系,补给无法到前线。古语云:“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可见补给的重要性。所以这次马谡失街亭,等于直接断了北伐蜀军的后路,自然不战而败。
二、蜀国的民心不安,政权不稳
蜀国是当时三个国家中唯一一个外来政权建立的国家,所以其国家内部存在氏族、党派等各种斗争,而唯有举全国之力北伐,才可维持国家的基本团结。在这种外有强敌,内有党争的国情中发动北伐战争本就不是易事,这场战役的胜负,直接关系到蜀国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命运。而马谡作为诸葛亮最爱的学生,在此次战役中犯下了弥天打错,若诸葛亮不能秉公处理,所导致的结果便是军心动荡,因关系而无视军纪必是难以服众。战事不顺,军心不稳,而丞相偏私所影响的,大到国家稳定,小到官场风气,百姓生活,都会产生巨大变化。所以为了安军心,抚民心,诸葛亮必须斩马谡,以示公正。这一行为,是告诉将士,无论是谁犯错,都会按律处置,一律平等。告诉百姓,国家政权的公正廉明。
三、诸葛亮需要为个人的失误负责
马谡是诸葛亮一手培养的,无论军事或国事,无不倾囊相授。但在其传授理论的同时,却忽略了实战性,也有可能是马谡对于所学知识不能变通,纸上谈兵。所以导致了街亭失守。另一方面,诸葛亮任命经验尚浅的马谡为主将去镇守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的街亭,本就是指挥失误。所以诸葛亮需要为自己教学和指挥两方面的失误负责,也只好挥泪斩马谡。
从客观战略位置、蜀国国情以及诸葛亮个人三方面来分析,马谡都必须斩首以儆效尤,所以这是一件大家都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一件另后世人都觉得惋惜之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其一军令如山诸葛丞相向来重于此,其二不尊军令恐有异心,他日恐难驾驭,其三斩之以震众将领莫敢再有违号令之人,实乃巩固军权不得已而行之非责任之论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该怎么说呢,在本来就错误的道路上又拐了个弯。
其实我们都知道,诸葛亮也知道,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是诸葛亮却为了完成刘备的大业,屡次北伐,国力消耗非常严重。
再说回马谡,马谡确实有点才能,他家兄弟五人都有才华和名气,并称为“马氏五常。而且马谡和诸葛亮又很对眼,二人属于哪种情投意合那种,常常深夜不回家,聊天聊的天亮哪种,然后白天回家睡,我就纳闷了你们就不能白天聊晚上睡吗?
诸葛亮其实也是想把马谡当成自己的接班人。有次诸葛亮出征前问马谡,今天我又要出征了你有啥好的建议不,马谡向他提出了南方叛乱的事,丞相你一走国力空虚,恐怕南方又要起势,我们对他们应该和平相处。于是就有了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