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教育属于脑力劳动吗?为什么?
脑力劳动,老师,知识教育属于脑力劳动吗?为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教育属于脑力劳动吗?为什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可否认,教育属于脑力活动,但是更正确的说法是脑力与体力活动,原因有三
1.课前需备课,需大量思考,并且将确认的内容需记录下来
2.课中需传达知识,需大脑思考,需身体支撑
3.课后需总结,回顾,复盘,需批改作业等课堂效果检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教师是属于脑力劳动者也是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很难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分!做脑力劳动的同时也在做体力,做体力劳动的同时也在做脑力。
就拿我们幼儿园老师说吧。每天到园开窗通风、准备热水、教室消毒、卫生打扫。接待孩子。给孩子端饭,盛饭,老师看孩子吃完收拾碗筷。老师备课教学,户外活动照看孩子动静结合,生活老师依然陪护在孩子们的身边,关注着孩子们的安全。在孩子们游戏的间隙,生活老师赶紧把桌子消毒了,一会儿孩子们就可以上楼洗手吃午饭了,等等,一切都围绕着孩子,一天都在紧张中,除了放学家长接完,我们的心才会放松起来,
除了我们幼儿园外,我相信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大学老师每个阶段的老师,都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没有属于外人说的很轻松的职业,所以对于工作中的劳累不仅仅是脑力劳动,更是体力劳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教育属于脑力劳动,毋庸置疑。
百度词条对“脑力劳动”的解释为:以消耗脑力为主的劳动,如从事政治、文化、科学研究,组织生产,管理经济等活动均是。教育是文化知识的传承和创新活动,当然属于脑力劳动。
在脑力劳动的属性上,高等教育尤为显著。高等教育机构的老师,一方面从事教学,一方面进行科研。人文社科领域,通过调查、归纳、思辨等方法,在前人的经验知识基础上,创新知识和方法,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自然科学的理工科领域,则通过观察、实验、测量、数据分析等方法,创造新的理论和发明。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呢?学生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听讲、记忆背诵诗文公式、观察比较不同的解题方法的优劣、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根据提示或者文本描写想象出一幅画面,这里的记忆、观察、注意、想象和思考,不就是典型的智力活动嘛?人们常说,“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经历漫长学旅的人都能感同身受。
基础教育阶段的老师呢?他们从事的活动是脑力劳动吗?答案:当然是!虽然有时听说“教书匠”、“知识的搬运工”,但那是特定情况下的说词。大家听说过“教学研究”吧,老师们理解所教的知识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学生接受和理解这些知识,为此,老师们需要研究“教的方法”、学生的性格心理以及怎么组织学生。要想教的好,不搜肠刮肚,殚精竭虑还真不行!你说,教师的教是不是脑力劳动?
题主同志,我的解答您满意吗?
欢迎大家批评、讨论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论课上还是课下,教师不仅仅要付出专业知识,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活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教育难道不属于脑力劳动吗?
这是谁想把教育划归体力劳动的?
尤其是教师这一行,都以为老师很轻松啊。
以为,老师不就是拿着课本,去把ta以前学过的知识再倒回来就好了嘛。
以为,老师不就是带着一群孩子,稍微动动嘴管管就好了嘛。
以为,老师备课不需要费脑子,不需要想半天,我们班孩子是这个特点,上次有的学生没听懂,我要换一种方式讲。
以为,老师带着孩子玩,就是瞎玩,不需要绞尽脑汁设计各种规则,编排不同孩子的分工,预设各种可能出问题的预案。
以为,老师改作业就是勾勾叉叉一划就好,不需要分析统计全班同学水平,不需要找错题原因,不需要思考为什么这个孩子错在了这里,那个孩子错在了那里,不需要据此对症下药。
以为,老师跟孩子谈心,就是上下嘴皮子一碰,就能说到孩子心里。不需要去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不需要了解孩子的朋友关系,不需要向各科老师求证孩子的表现,不需要去看各种教育类心理类书籍学习,不需要研究不同孩子的行为类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