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果辛弃疾再多一点野心,历史会不会不一样呢?
辛弃疾,他的,南宋如果辛弃疾再多一点野心,历史会不会不一样呢?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我们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想证明朱熹这个人文武兼修、忧国忧民。无论是他的性格还是他的能力,都能成为后人的楷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公元1127年—1279年是兵荒马乱的年代,南宋的152年在历史长河中是那么的短暂,却又是那么的丰富多彩。纷飞战火在南宋擦出了文艺的星星之火,数不尽的人物在历经时间千年冲刷后依然清晰可见,有”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的李清照,有“留取丹心照汉青”的文天祥,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陆游,更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辛弃疾。
儿时不明其意地背诵着“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少年时故作深沉地吟诵着“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年纪稍长时才开始学习”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似乎一路走来我们对辛弃疾的认识都定格在文学、词人、学者等字眼上。但是如果把辛弃疾定义为一名诗人的话,那可真的是天大的误会!实际上真实辛弃疾还有我们所不知的一面!
靖康之耻十年之后,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的官宦家庭。此时的山东已经是在金的统治之下,辛弃疾的爷爷在金朝为官,严格来说他是出身于金国的。“靖康之耻”是一堵墙,永远堵在南宋人民心中,同样也堵在辛弃疾心中。少年辛弃疾常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加之,生活在金国统治区域,时常能目睹金人欺凌汉人,统治区民不聊生,少年辛弃疾便以恢复为一生的志向。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起兵造反
公元1161年,金国完颜亮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南侵。纵观我国历史,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金国已经占领的后方,有大批的汉族人民已经无法承受金国的压迫,他们蠢蠢欲动,似乎在等人振臂一呼后揭竿而起。
耿京率先发动起义后,很快队伍由几十人发展到二十多万,成长为当时最庞大的一支起义军。农民的起义一般都是存在很大局限性,耿京的队伍也不列外,他们迫切需求文武双全的将帅之才。与此同时,年仅22岁的辛弃疾也拉起了一支2000人的队伍。为了壮大起义军,辛弃疾加入了耿京的队伍并担任文书(掌印),自此,辛弃疾踏上了造反的道路。
金戈铁马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取人首级
辛弃疾视为兄弟的义端和尚随他一同加入耿京阵营。但是义端吃不了苦,革命立场不坚定,竟然盗走了辛弃疾所掌管的帅印去金营邀功,简直是要将辛弃疾置于死地。耿京大发雷霆,问罪辛弃疾。辛弃疾深知确实是自己失职且与义端交好,自己难辞其咎,于是,他立下军令状,追回帅印。辛弃疾策马狂奔,追击义端和尚。天刚刚朦朦亮时,终于遇上和尚,辛弃疾一个箭步上去,将和尚扑下马。义端见他杀气腾腾,吓得魂飞魄散,连忙求饶道:“兄弟,我知道你真身是青兕,力能拔山,将来一定你能有打造话……”话音未落,之见辛弃疾手起刀落看,和尚身首异处。
追回帅印后,耿京对这个“文弱书生”刮目相看,委以重任。辛弃疾在对时局分析后,主张联络宋廷,将义军归为宋军节制。这样以来进可攻金国,退可过淮水。公元1162年,以辛弃疾代表去联络宋廷,在此期间,起义军中发生内讧,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事——张安国叛变耿京被杀。刚刚与宋廷谈好编制后的辛弃疾得知后,怒发冲冠,决心锄奸报仇。返回山东的辛弃疾,火速集结信的过的50骑,奇袭济南府,以掩耳不及迅雷之速擒拿到了张安国。叛徒被带到建安,经宋廷审问后,斩首示众。
自此,23岁的辛弃疾,声名大噪,更有“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沙场秋点兵——飞虎军
宋孝宗后期,南方有很多盗贼(水浒传历史背景也是南宋,能映射市局),但是宋国的军队有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因为盗贼多为流寇,军队调拨弊大于利。多次参与平盗且具有极高军事才能的辛弃疾主张建立军队——飞虎军。
淳熙七年,辛弃疾的主张终于得到允许,开始筹备各项事物。但是建立军队需要的花费较大,朝野议论纷纷。但辛弃疾却不为所动,坚持己见,经过巨大的努力终于完成。飞虎军在南宋地方军队中,人数不是最多的,但是发挥战力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支。飞虎军前期作为一支地方武装力量,专听帅臣节制,一旦原官员离开,便没有任何关系。宋朝开国赵匡胤便“杯酒释兵权”,朝廷对军队的管制权格外小心。恰恰也正由于飞虎军没有丝毫个人武装力量的特点,所以才被南宋朝廷认可。后期南宋飞虎军作为代表,屡屡被调往前线战斗,声名显著。
杀人如草芥,用钱如泥沙——不可信!
前面斩杀义端和尚时提到“青兕”。在古代神话中,青兕是一种非常凶猛的神兽。义端说:“知你真身是青兕”,由此可以推测辛弃疾年少时期,有着一副勇猛无敌的外貌,有着威风凛凛的英雄气概。
辛弃疾少年之时独自,在义军中曾经独骑杀了偷盗帅印的和尚义端。后来,又有过率领五十骑突袭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的壮举,这足以证明他是一个敢于出手杀人的狠角色。但真的是杀人如草芥的酷吏吗?
辛弃疾雕塑
显然不是的,事实上,辛弃疾是对待各级官吏管理严酷,而对待平民百姓很宽厚。他的执政理念和处理政务的出发点就是一切为民,严格管官吏。据《真西山集》记载,辛弃疾对底下的官吏十分严格,经常就对违法的手下进行法律追究,那些官员都吓得心惊胆战,生怕遵守教条不到位而被追究责任。所以说他杀人如草芥的恐怕是那些不作为的官吏心虚的污蔑。
前面讲到了建立飞虎军耗资巨大,殊不知,没有这些军队是无法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建立军队虽为辛弃疾所主张,但利国利民,这一点在后来也得到了体现。况且,花费巨资是未雨绸缪,为的是大宋江山而不是辛弃疾自己。拿“用钱如泥沙”来评价辛弃疾,确实是不妥当的。
可怜白发生——揾英雄泪
公元1203年,主张北上伐金的韩侂胄启用主战派人士,已经六十四岁的辛弃疾出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辛弃疾精神为之一振。但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辛弃疾被降为朝散大夫、提举冲佑观,又被差知绍兴府、两浙东路安抚使,但他推辞不就职。之后,辛弃疾再次辞免。
1207年,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让他尽快到临安(杭州)上任。但在诏令传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爱国之心离开人世,享年六十八岁。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