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果辛弃疾再多一点野心,历史会不会不一样呢?
辛弃疾,他的,南宋如果辛弃疾再多一点野心,历史会不会不一样呢?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辛弃疾最大的“野心”,就是收复中原、统一江山,但是被时局政策所限,毫无用武之地。就算他再多一点野心,想着夺取政权,手里没兵,能怎么样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辛弃疾(1140~1207)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史。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但辛弃疾也有许多与陆游不同的地方:他作为一个具有实干才能的政治家,曾经获得相当高的地位,他对抗金事业的追求,不像陆游那样主要出于一腔热情;作为一个英雄豪杰式的人物,他的个性要比陆游来得强烈,他的思想也不像陆游那样“纯正”;他的理想,不仅反映了民族的共同心愿,而且反映了一个英雄之士渴望在历史大舞台上自我完成的志向;因此,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但是当时辛弃疾不会受到皇帝的重视,很大的原因在于,当时皇帝是受到了主和派的影响,认为一昧的同外族斗争,会带来自己王朝的动乱。同时,当时的宋并没有很强的实力,保证和金抗争的过程之中,得到更多的胜利。
而辛弃疾这个人,却是具有着长远的眼光,他能直接的看出,作为少数游牧民族,对于中原地区的虎视眈眈。所以一直都是主战派的他,不仅是会受到朝内众多软弱大臣的反对打压,也会受到来自统治者的不满,因而他本人的一生,完全将自己的重心放在了培养自己的军队实力之上,却始终得不到重视。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具有着远大的抱负,同时也有着对国家的绝对忠心,但是却因为统治层面的主和不主战,一心不在解决国家危难问题之上,让这么一个绝对的文武双全之士,终生郁郁寡欢不得志,实在是可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我肯定的回答不会。为什么这么说呢。
辛弃疾,大家说他是文人里面武功最高的,武功里面文采最好的。年轻时,金人南下。国破家亡,留下了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辛弃疾从山东,纠结一批义士奋力抗金。也曾单枪匹马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辛弃疾就是这样一个猛人。
就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他有野心,那结局会不一样吗,不会。首先,他没有资本。虽然他堪称文武全才,出将入相。但是,他没有兵权。手上能调动的兵力少的可怜。而且他也没有政权,他最大的官也只是太守而已。没有朝廷的支持,他什么都不是,只是一腔热血的爱国者。岳飞,忠君爱国。有兵也有粮。可还是玩不过政治斗争。
其次,他的野心抵不过他的初心。他为什么要抗金,因为他忠君爱国。在古代,天地君亲师,这是他一生的信仰。他不会推翻这些,只会让自己去成全。所以他放下了自己的满腔热血,只能以文抒情。他改变不了什么,只能做到独善其身而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提到辛弃疾,我们都可以想到专业那个一首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我们抛开课本中的人物注释,看一看辛弃疾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一般历史比较牛的人物,相貌也是非常特别。比如:《高祖本纪》里所记载的刘邦,“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意思是刘邦左边的大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这是牛人的特别之处。
同样,辛弃疾也有奇特的相貌,他天生“目光有棱,红颊青眼”和平常人完全不同,正常人根本不会有一对青眼。
特别牛的人物一般在某一个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天赋。
辛弃疾自小“健壮如牛,背钾有负,足以荷四国之重”也是力气贼大,与常人不同。
特别牛的人物都有一定的实力。
在古代,如果要说一个人文武双全,那么他可定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而辛弃疾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前半生时间基本上都是“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军营生活。文武双全指的是文和武都能超出平常。
首先就是辛弃疾的词,很多人都读过,他的艺术风格是沉雄豪迈,壮阔激昂里面还夹杂着侠骨柔情。“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轻松沉静,“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又有英雄迟暮,还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由此可以可以看出辛弃疾诗词的功底还是非常强悍的。
我们常说人走茶凉,人情冷暖的瞬间,你就会感到树倒猢狲散。但是辛弃疾不是这样的人。辛弃疾和朱熹曾是忘年交,但后来,朱熹病逝,他的理学被朝廷当作了禁书,朱熹瞬间身败名裂。朝廷还禁止任何人祭拜他。只有辛弃疾不怕被朝廷治罪,依然每年祭拜朱熹。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