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蜀汉真的除了五虎将和魏延姜维之外就没有拿得出手的名将了吗?
蜀汉,名将,刘备蜀汉真的除了五虎将和魏延姜维之外就没有拿得出手的名将了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费祎作为大将军,与曹魏有过交战。
延熙七年(244年),魏大将军曹爽、征西将军夏侯玄进兵汉中,蜀汉镇北大将军王平据守。费祎留镇南大将军马忠于成都,自己督率大军前往救援。曹爽战败退军,费祎得胜还朝。
这是魏蜀真正的大将军之间的对决,费祎取得胜利。费祎也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尽管因为被刺身亡,主政时间较短,但在其任内,确保蜀汉无恙。
姜维一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大胜两次、小胜三次,战平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这是一种说法,但与邓艾的对决就有不同的说法。
作为名将一生就只有两次大胜,还有一次大败,说不过去吧。而且蜀汉就在姜维任内灭亡。姜维算得上名将的话,蒋琬、费祎岂能不是?
大将军首要的是审时度势,不一定屡屡进攻去获得战功。
这三位都是诸葛亮之后的风云人物,传记在后,与其人生出场顺序有关,并不是能力、成就不足之故。
05
《邓张宗杨传》
这是《三国志·蜀书》最后一传,记载的是:邓芝、张翼、宗预、杨戏。
邓芝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就与赵云作为疑军,兵出箕谷,资历也不算太浅。杨戏知名度较低,跟随姜维北伐,从来不服气姜维,时常酒后言笑,每有傲弄之词。
不论杨戏能力如何,这起码说明姜维这个大将军、诸葛亮衣钵的继承人,并没有完全服众。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蜀汉并不缺乏人才,缺少的是放手使用。
比较有意思的是,作为“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廖化,其传记就在这里记载。不能像刘备、诸葛亮一样单独为传,但起码在传记的题目里有个姓吧。
但《邓张宗杨传》中,没有“廖”字,难不成陈寿疏忽忘记了?这个情况时常出现,除了忘记的可能外,廖化比他们差一点,但毕竟也是个勤勤恳恳的老兵卒,顺便记载在册,留下一个名字也很不错。
在《三国志·蜀书》中还提到许多战将的名字,由于没有单独在传记中提出,也就不再列举。
像廖化在演义里戏份不少,但都是打酱油的角色,给别人做陪衬的。是不是名将,友友们自己判断。
何为名将?历史留名而已。何为留名?史书上找到名字而已。
豹眼看来,并不是一定像姜子牙、孙武、韩信、李靖、岳飞等战神才称作名将;也不一定像姜维那样屡屡北伐、不管胜负,只要敢于主动出击就算名将;许多人很具备军事能力,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机会立下更大军功,也不能把他们排除在名将之外。
总之,在豹眼看来,蜀汉并不缺乏名将,起码在魏延、姜维这个档次上还有不少,同传的人就是例证。至于在黄权、王平这个档次上的战将就更多了,只不过没有黄权混得好而已。
黄权归降曹魏之后,以刘备时的镇北将军身份,被曹丕拜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景初三年(239年),曹叡升迁其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这个车骑将军可是个级别很高的将军,仅次于大将军和骠骑将军,位在卫将军、前后左右四将军之上。张飞最后也不过是个车骑将军,最起码曹魏的车骑将军不会比蜀汉的差吧。
黄权能不算名将吗?一个降将,如果没有能力和军功,是混不到这个职位的。对比一下曹魏集团的曹氏、夏侯氏将领及五子良将,就清楚黄权有多厉害啦。
就算是五子良将之首的张辽,最终也仅仅是前将军,与车骑将军还差了一个卫将军。
由此看来,在陈寿所作的传记中能够上榜的都是非凡之将领,是否称得上是名将,友友们自己去判定。但在豹眼心中,他们都是名将,起码应该能够成为名将,最起码具备名将的能力。黄权的经历,足以说明一切,其中的缘由,就不多说啦,有机会再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
一部《三国演义》,多少读君阅后掩卷长叹,刘备之蜀汉为何就不能一统江山呢?!为什么就先亡国呢?之所以有此挂怀,盖因作者罗贯中拥刘抑曹、笔墨饰之蜀汉浓烈所带引。文学作品扬善祛邪、春秋笔法无可非议。只能说罗贯中作品端的一枝妙笔生花,圈几百年数代读粉,势从未衰也。
蜀汉之先亡,其实抛开小说情节,不必读透正史,细思也有因果:
一是地理位置,险峻多山之地,外攻,顾虑后勤不继;内守看似稳固,但破其一点,应援又不济。
二是主上昏聩,刘禅比起他爹刘备之能,天壤之别。刘备戎马一生,刘禅温室至终。后人有说刘禅大智若愚,也是对他扶不起、放低要求的一种含有调侃式的思维吧。
三是人才调零,尤其军备武略之才。后期仅姜维尚算个折冲之才,那还有什么挂得上档的名将。
所列三条,皆为蜀汉败落主因。今重点说下第三条,也就是题主所问,蜀汉除了五虎、魏延、姜维,真的没什么名将了吗?散发弄舟的回答是真的木有了。
名将起码是进得后世武庙的、或民间提起有耳熟能详的武勇轶事的。自清朝坊间就有‘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俗语流传,最早清代有本反迷信鼻祖小说《扫迷帚》出现过此句,想来也是百姓间有此口语化谈论,才会化入到小说文字中。民间的集体智慧向来有高见,起先山寇出身,给关羽当跟班的廖化,都站到了蜀汉后期军事的前排,不能不说是蜀汉人才凋零的一个例证。
如果真有名将二三,后期那会让魏军轻易叩关,邓艾走险道成功。名将不但未见新苗,相反奸宦黄皓、小人杨仪这祥的人,到屡次干了政。反观魏国虽有权争,但却没出现过祸国自衰的小人来。只能说还是魏家底盘大,蜀汉底盘小,本就经不起小人折腾。
诸葛亮五出祁山未果,一方面是可用人才少,一方面是魏国一直人才济济,曹真、司马懿、郭准、张郃、郝昭、牛金,那个都是能独当一面的将才。蜀方姜维、夏侯霸、王平,起先还都是魏方不被重用的人物,投到蜀汉来,反都成了一线将领。
蜀汉少名将,良将却还是有几位的。象王平、张嶷、傅佥。这个良字指的是忠于蜀汉,敢于作战的意思,与谓之名将还差些丢丢。
王平有汉中击退过曹爽率军来犯之功。
张嶷任越巂太守,深得民心。后带病与魏军作战,寡不敌众,亡于沙场。越巂郡民无不流涕,为其立庙。
傅佥防守阳安关,拒魏军,兵败战死。其父傅肜早先随刘备伐吴,猇亭之战中为掩护刘备战死。父子皆为蜀之忠烈。
至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北伐,较为活跃的关兴、张苞,史传中并无二人军戎记载。二人都是英年早逝。到是张苞的儿子张遵,也就是张飞的孙子,在守卫绵竹,对抗邓艾时殉国。罗贯中之所以演义小关张,盖是文学加工添色之手法。由此也可见,蜀汉缺人才,罗贯中再不加工几个蜀汉人物,后期抬高蜀方都不好平衡一下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