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白灵菇如何栽培管理?它与其它菌种栽培有何不同?
白灵菇,菌丝,温度白灵菇如何栽培管理?它与其它菌种栽培有何不同?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菌袋越夏
菌袋放入越夏场所后,应定期检查湿度并进行通风。待秋季气温转凉时,将菌袋移入菇房进行管理。
短育栽培
白灵菇菌袋在发满菌丝后,不能像平菇那样可直接出菇,必须要经过一个菌丝后熟期才可能出菇,该后熟期往往成为不少菇农难以逾越的技术障碍。根据菌丝特性不同,该阶段一般约需30~60天不等,个别菌株甚至长达80天左右,生产安排上极不方便,而且大大延长了生产周期。
采用短育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通过人工调控措施,可大大缩短其后熟期,其基本做法是:先将温度调至30℃左右,使其菌丝充分发育,然后降低温度,如将菌袋移入低温冷库就是很现实的做法,在0℃~10℃环境中维持15天左右,令菌丝体在相对不适条件下形成自我保护,从而加速其“生育”过程。
当菌袋色泽放入冷库前更加洁白,敲击时发出空心木的声响,手感硬度较高且弹性较强时,即可将其移出冷库,置入塑料大棚中,尽量提高棚温,加大湿度,给予适量的强光刺激和较大的通风。约一周左右,接种块处即出现微黄色菌液,此后应尽量降低温度,待其现蕾。一般该时段约在11月中旬前后,棚温保持15℃以下并不费多大力气,只要覆盖好草苫,加强早晚及夜间的通风,同时加强地面浇水和空间喷水即可。仅需1~2天短时10℃以下,菇蕾很快形成。一般每个出菇面仅有1~3个菇蕾,在其完成分化前给予疏蕾处理,只保留1个,常规条件下,即可长出个大、均匀、端正、色白的优质菇品。.
饲养管理
成菇期
白灵菇菌盖直径达4厘米即进入成菇阶段,成菇阶段可根据客户对白灵菇产品形状要求采取不同管理措施。
(1)律状白灵菇管理措施温度控制在8℃~12℃之间;光照强度在50~200勒克斯;适当通风,保持空气清新;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0%~90%,空气相对湿度越低,产量越低,但提高白灵菇的耐贮运性,延长货架寿命和贮存期(保鲜期);空气相对湿度越高,产量越高,但缩短贮存期和货架寿命,耐运性也差。这样生产出的白灵菇,菌盖肥厚、菌盖直径小、菌柄粗壮。
(2)伞形白灵菇管理措施温度控制在 12℃~20℃之间;加强光照,把光照强度控制在200~1500勒克斯;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新鲜;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95%。这样生长出的白灵菇盖薄、片大、质量好。
幼菇期
当白灵菇原基膨大至直径2厘米时,可将袋口多余塑料剪去或像挽袖口一样向下挽起,使原基露在空气中。如栽培袋内侧有边壁菇,应及时在其周围用刀片将塑料切成十字形开口,使菇体露出。幼菇阶段温度应尽量低些,控制在12℃~15℃之间;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并且少通风、勤通风,切不可对流通风,防止造成死菇;光照对子实体形状有较大影响,光线越强,子实体越粗壮,光线越暗,子实体越细长,一般在800勒克斯光照下,子实体形状正常,经过3~5天即进人成菇期。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蘑菇有香菇、白蘑菇、金针菇、杏鲍菇、等等,但是白灵菇很多人对它都比较陌生,其实白灵菇是当今最佳的天然绿色保健食品,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是一种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珍稀食用菌,深受消费者喜爱。下面
带大家了解一下它的一些栽培技术。
白灵菇高产栽培技术
现在大多数种植户采用液体菌种来生产白灵菇,这样下来可以更大程度上节省生产成本,缩短养菌时间。由于液体菌种中菌丝片断多,萌发点多,分散度大,可大大的提高头潮菇的产量,从而为种植户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白灵菇种植技术
一、发酵罐液体菌种的制备
1、熬汁:先把200克的土豆清洗干净,先去皮,然后再去芽切片,再取白灵菇的菇根适量,与大约50克的麦麸,一并放入不锈钢锅中用大火烧开后,再转为小火熬煮至熟后,捞出土豆片,过筛取汁。
2、配料:熬好的汁过筛完毕后,再将葡萄糖约20克左右,磷酸二氢钾3 克,硫酸镁1.5克,维生素B1毫克溶入熬好的汁中,配成培养基,稍加搅动保证能充分搅匀,。
3、装罐:把培养基混匀后,舀入或注入发酵罐内。罐内一定要装好并盖上上盖,密闭罐体,加热40 分钟,温度要一直维持在121℃,进行培养基灭菌。在灭菌的时候,应该开通管线和阀门,让培养基内所有气体和液体只要经过的部位,就能完全灭菌,以防止制种后期杂菌感染。
4、接种培养:灭菌结束后,待它自然降温或者用冷水冷却或至培养温度,然后按无菌操作规程,用火焰消毒进行接种。接种完毕后,严格控制在26~ 28℃的条件下培养。待48~72小时后,培养液的颜色由深变浅,菌液中菌球与液体混为一体时,即可用于接种。
二、菌袋的制作与培养
1、栽培料的配制:棉籽壳100千克、麸皮5千克、玉米粉5千克、石灰3千克、石膏2千克。
2、堆制发酵:准备大约300千克左右的堆制发酵用料,堆一个高1.3米左右,宽1.5米左右的堆。堆的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堆的太小不易升温,会导致发酵不透;堆的太大会导致中间缺氧,而且不便翻堆。发酵料拌水湿度百分之60%左右,并加石灰2%,使pH值为8~8.5。建好堆后需要打孔通气,孔距为30厘米,堆上方打1排,侧面打2~3排。当料堆温度达55℃左右的时候,一直要保持恒温48小时后,再进行第1次翻堆。当料堆温度达60~ 70℃时,每隔1天就要翻堆1次,并充分换位。约一周后,待料变成了均匀棕褐色、而且质地均匀、富有弹性、料味纯正、料表面有较多的放线菌时,证明料已经发酵成功,就可以散堆降温。
3、装袋灭菌:发酵好的料必须在测试的时候pH达到7.5~8.5,含水量达到60%才可装袋。还要将装好的料彻底灭菌,在高压下灭菌2~3小时,或在常压下灭菌14~16小时。
4、接种培养:灭好菌的菌袋冷差不多却到30℃时,就可以移入接种室内接种了,必须要在无菌条件下接种,接种量40毫升/袋,以能覆盖菌袋表面为宜。液体菌种接种速度快,建议安排4个人配合接种最佳,这样才能做到快打口盖,快接种,快封口盖。
5、接种后,首先把环境温度控制在26~28℃,少通风或不通风,尽量不要让菌袋移动。1周后翻垛检查有没有杂菌污染,发现有杂菌污染后,将有杂菌的清理出去。大概18~ 20天后,差不多菌丝可以满袋,较固体菌种能缩短8~10天。待菌丝发满后,将菌袋移至低温处,或者对出菇棚进行白天盖草帘,晚上揭草帘的反向操作,并加大通风,低温结合喷水对它进行刺激,促进菇蕾形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