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辛弃疾文武双全比苏轼更加完美吗?
辛弃疾,苏轼,他的辛弃疾文武双全比苏轼更加完美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个文武双全,一个贯通儒释道,他们都为我们留下了美丽的诗词。我们为什么要去比较谁更完美呢!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苏轼的词是多么的浪漫啊!让人读来感觉仙气飘飘,恍若置身天宫之中,半点不沾染凡俗之气。真是沁人心脾,令人产生超然物外的愉悦心情。这一阙词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语言如同行云流水一般。
青玉案·元夕
作者: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辛弃疾的词不看意境,光是文字就多么动人啊!宝马雕车、凤箫玉壶、一夜鱼龙舞该是怎样好看的场景,在这热闹之中总有人是孤独的。于欢笑中的人们不同,暗自藏在角落之中,享受着自己的孤独。就如同热闹是属于别人的,我什么都没有。
我们在遇到辛弃疾和苏轼的时候,和他们讨论讨论诗词,享受一番别样的意境便好,为什么要硬把两个人拉在一起,去比较他们的高矮胖瘦、是非功过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辛弃疾的词不仅豪放,更多的是有气吞河山的英雄气概,有壮国忧民的精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最好不比。
你怎么比岳飞和文天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最喜欢辛弃疾的人品和词作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他的人生历程当中,没有参禅悟道的记载。
也仰慕苏东坡大居士的文采斐然。但更加令人敬佩的是,东坡居士参禅悟道,最终是生命的解脱,宇宙人生大道的觉悟。这才是究竟圆满的人生。相比于他的诗词歌赋,参禅悟道更重要得多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谈不上更加完美。欧阳修曾经预言苏东坡说:“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苏轼为官期间,政绩还是很好的。但对王安石变法存有意见,并险些因此被杀。然而事实也证明了东坡的判断是对的,王安石变法的弊端带来的结果的确是严重的。
稼轩与苏轼在文学领域各有千秋,不好分伯仲。差别或许是两人爱国热情表达的方式与坚定程度有些不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苏辛二人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均走出了书斋,把生命置于山河当中,历练出了生命的情操。二者各极其妙,简要梳理如下:
1.从时代背景来说,苏轼值北宋中期,朝廷表面一派繁荣,实则三冗危机,变法运动此起彼伏。辛弃疾生活在南宋,北方久陷于金,朝廷偏安一隅。不同的社会、政局背景,在这些背景的交互作用下,二者的文风、际遇、心境必然受到影响。苏轼政治上的失意,下放、坐牢、被贬官等人生大事件,使得他早期的作品主要体现“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南宋时,辛弃疾跟随祖父辛赞,留在北方,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南宋大的主题是“国破家亡”,辛弃疾努力北伐,是朝廷中主战派的代表,他的文学与其政治观点密切相关,处于一种慷慨激昂、热血沸腾的状况,然终其一生,辛弃疾未能实现北伐,其作品是对他现实世界所受伤痛的一种慰藉。
2.从思想而言, 苏轼幼学承其父苏洵,儒学之外旁及老庄,后又研习道教。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入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后期,宦海浮沉、历经困顿,尤其是两次遭贬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苏轼一生融合儒释道,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
上一篇:如何对待班主任过分偏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