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有些勤奋的学生越学越笨?
知识,孩子,自己的为什么有些勤奋的学生越学越笨?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勤奋和聪明是俩个概念,聪明的人会选择正确的方法,高效率的手段,选择重点去学习。光有勤奋是不够的,比如一份试卷里有百分之八十的会做,百分之二十不会,那么你在做题的时候就得着重得去攻克不会的题直到做会为止,。如果会做的题一直做,不会的题做一百份试卷还是不会,那咱这勤奋要它有什么用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他们没有遇到好老师,因为他们没有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
这倒不是他们越勤奋,越努力,就越学越笨。而是努力学习没有效果,给他们带来了失去主观能动性的挫败感,使他们对自己产生了失望,心灰意冷。
其实,这之后他们已经不在努力了,因为不得已,只能维持原来的假象,因为学习是他们的任务,是他们此阶段不得不从事的“工作”。不困对他自己,还是对家长来说,这才是最可怕的!!!
不要掉以轻心,多观察,多留意,及时发现,要耐心疏导,这样的孩子,往往自尊心很强,要多鼓励,多启发,最最主要的是帮助孩子,找到好的学习方法,让他们能事半功倍,有成就感。
这样,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勤奋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深度思考,深刻反思,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既要勤奋学习还要会深度思考,这样成绩才能芝麻开花节节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学习光靠勤奋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会导致越勤奋,成绩越是上不去,最终失去了再努力下去的动力,这叫‘’死读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哈喽,大家好,我是(未来媒体影视)一名优质教育领域创作者,同时我也从事教育方面的工作,我热爱教育,是一职业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工作有研究和一定的经验。
PS:目前在学校从事教育工作,所以对教育比较有了解,针对这个问题,我来阐述下我对这个问题个人的看法: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每天全球要出版超过6000本书;《纽约时报》一周的资讯量,比18世纪一个人一生可能接触的资讯总量还多;新的科技知识每两年就会增加一倍。
那么,问题来了:知识越来越多,科技发展迅速,面对无法准确预知的未来,有限而不可逆的人生——哪些知识更有价值,是我们应该学的?哪些知识毫无意义,学就是浪费生命,甚至有害无益?
同样是读书,为什么有人越学越牛,有人越学越笨?
知识越来越多,科技迅速迭代,人生有限,哪些知识更有价值、更应该学?
1
惰性知识和活性知识
学习是由个体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所导致的行为、能力或心理的持久变化。学习是发生在每一个人的大脑当中的——以每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的新刺激、新信息的双向互动,来形成、充实或调整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不管是行为上的还是心理上的变化,学习的本质是为了改变。北宋大儒、有“二程”之称的程颐曾说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当改变没有发生,那就是学习没有真正地发生。
关于教育教学的知识浩如烟海,教学技术和技能亦多如牛毛,而且随着时代和环境以及文化的变化,同一种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还有很强的环境依赖性,这就使得知识的学习变得很难把握,许多人不知道看什么样的书,有的人看完书或上完课后的体会是当时明白了,也听懂了,但仍不知道怎样进行教学!实际上关于教育教学的学习同经济学、自然科学等一样,首先在于掌握基本的思想和方法论。教学面对的是实际而具体的课堂、学生和内容,一般规律是有用,但它们往往也有独特性,这也使教学具有科学、艺术、实务、思想等多种属性,所以不能僵化地看待关于教学的知识与技能,在理解和运用时一定要注意其使用对象的特殊性。其次,教学者手中能够应用的武器有两方面:科学的、带有普遍性的技术、方法,以及与人有关的随情况变化的涉及心理和行为的具有艺术特色的知识和经验。科学讲究规则、艺术则讲究创造。前者容易通过书本学习,后者则要通过实践或实操学习和体会。
著名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在哈佛大学任教期间,曾发表一篇对现代教育影响深远的文章《教育的目的》(The Aims of Education)。他在文中首次提出“惰性知识(Inert Knowledge)”这一概念,用来形容那些缺乏生命力、无法灵活运用于现实生活、没有使用目标、不能解决问题的知识。怀特海指出,“教育是教人们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思维。”任何知识,如果你只是记得它,在生活里从来不用,也不知道怎么用,那它就是“惰性知识”,“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而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要让知识活泼起来,不仅仅是让知识展现形式和教学过程变得有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有用性’,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和世界。”他认为,“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因为这些用不上的碎片化知识会占用大脑的存储空间,导致思维混乱及各种认知问题,就像电脑存了太多没用的文件会影响运行一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惰性知识其实就是精神赘肉,书呆子就是知识上的大胖子,那些不消化、不能应用的知识就跟堆积在体内的脂肪一样,都会导致负载过大、淤塞、迟钝,并诱发各种“疾病”。
上一篇:爱而不得是不是才是人生常态?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