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恍惚的意思(夏世华:《老子》“恍惚”考辨及释读)
王弼,老子,帛书恍惚的意思(夏世华:《老子》“恍惚”考辨及释读)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帛书乙本的“望”,汉简本的“芒”,王弼本等的“荒”,疑都读为汒,明母阳部,与芒、、望双声叠韵,俗字作漭。《六书故·地理三》云:“,淼无际也……亦作汒。”《集韵》云:“漭,水大貌,或从亡。”《文选·宋玉〈高塘赋〉》“涉漭漭”,李善《注》云:“漭漭,水广远貌。”《庄子·天地》“汒若于夫子之所言”,又《秋水》“今吾闻庄子之言,汒焉异之”,这两个“汒”的感叹,正如《秋水》篇河伯见北海若之叹,汒字也取义于水大之貌。
从训诂学意义来看,沕指水之深微貌,汒指水之深广貌,微即微眇、微小,广即广远、广大。从哲学意义来看,沕汒不仅暗含了以水喻道的思维,而且暗含了小大之辨和道的体用义。
言及“小大之辨”,论者多据《庄子》为说,言及《老子》者则较少。其实,《老子》中以小大之辨来论道的例子,也应引起注意。比如王弼本第三十五章云: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这段论道之用及道物关系的文本中,道既“可名于小”,又“可名为大”,而小、大皆不足以名道,唯有见道之“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即超越小、大之对待,而后能洞见大小一如之道。又比如王弼本第二十五章云:“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5作为状物之词,大与小相对,是有其边界的,而老子强以大名道的同时,又以逝、远、反来无尽地拓展大的边界,以至于边界“反”而消亡,如此则大不成其大,而与小为一。老子这种或隐或显的关于小大之辨的思想,也反映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这样的命题中。(参见《楚辞·远游》《管子·心术》《吕氏春秋·下贤》《庄子·天下》)这些命题和老子的思路一样,都是要假借对于小大分限的消解,而呈现出“一”,一则无小大之别。
除了假借小大之辨外,老子还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句式,将诸多对反之词纳入其中,以呈现道之无形不可名,比如王弼本《老子》云: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太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第四十一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第四十五章)
明、昧,进、退,夷、颣,上德(实)与谷(虚),白与辱,广德与不足,健与偷,真与渝,成与缺,盈与冲,直与屈,巧与拙,“语皆相偶而义皆相反”(高明,第21页),而老子用一个“若”字,巧妙的引导读者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超越物形和名言之相反相成,直达无对、无形、不可名之道。
理解了这种思维方式,再来看王弼本第十四章的话,就相对容易理解了。“混而为一”之道,“其上不皦,其下不昧”,上与下、皦与昧,也是语皆相偶而义皆相反的。上明下暗是人观察物所得的常识,老子的这一句式试图指引人们离开上与下、明与暗的常识区分,而进入无分之境,故马上接着说“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绳绳即绵绵,不绝无分的样子,不绝无分即无形,无形故无物,亦不可名。从消解上下、明暗的区分开始,而达到不绝无分之境,这种境地即“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无状与状、无物与象,也是意义相反的,但将它们连为一体,还是要由分而显无分,最后以“是谓沕汒”作结,则沕与汒在意义上的相反,而以反义之词组合为一新的语词“沕汒”,其妙处正如“明道若昧”“其上不皦,其下不昧”这些句式一样,都是要引导修道者超越二元对立的名言概念和观念系统,去体悟不二之道。在这个意义上,“沕汒”一词不仅体现了老子以水喻道的思想,而且比“惚恍”更加深刻地隐喻了老子论道的思想结构和思维方式。
将沕、汒的释读用于王弼本第二十一章的内容,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老子关于道之体用义的思想。要而言之,“沕”“汒”分说,“沕”喻道体之微眇,“汒”喻道用之显大。对于王弼本第二十一章中论及“沕”“汒”的话,为讨论方便,以下直接读为:
道之为物,唯汒唯沕。沕兮汒兮,其中有象;汒兮沕兮,其中有物。
“道之为物”的“为”字,帛书甲本、乙本及汉简本皆无。“之”字,曾有训是和训生之争。(参见高明,第329-330页)“之”字亦可训与,表并列关系。6“道之物,唯汒唯沕”,这是以“唯汒唯沕”综括道与物的双向关系。
这种双向关系可以分解为二:其一,老子说“沕兮汒兮,其中有象”,由“沕兮”到“汒兮”,这是由道而物的方向,道体沕兮如晦,深微无形,趋向于无,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杂多有形,皆得道而生,由此可见道之大用,故就着有形之物都从无形而生成的趋向来指明“其中有象”,这是说物之中有“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也。道不可直观,只能由观物而见无物之象,这是由用显体、由物观道、自有观无的方向。其二,老子说“汒兮沕兮,其中有物”,这是由物而道的方向,有形之物无穷多、无限广大,然而“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王弼本第十六章),物最终都要归于沕兮深微无形之道体,在有形之物复归于无形之道体的趋向中,指明“其中有物”,正是于趋无处见其有。“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两者同出于道而皆非道,然而“异名同谓”7,皆指谓体用一如、显微无间之道。也就是说,只有反思和超越了有与无这对最根本的对反概念,才能在“玄之又玄”的体道过程中渐渐接近作为“众妙之门”的道本身。因此,“惟道是从”的“孔德”之人,经过对道与物之双向关系的体悟、反思和超越,逐步由观物而见道,“幽兮冥兮,其中有精兮,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混一无分之道,幽冥难辨,然而其中有精、有真、有信,有无双遣,才能见道之真,修道者也终于与道同体,成为返朴归真的真人。
原文载《哲学研究》2019年版第(05)期
欢迎关注@文以传道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