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腾达w303r路由器无线桥接(泉州40年过江跨海:飞桥架南北 壮大了城市 富美了生活)
泉州,大桥,晋江腾达w303r路由器无线桥接(泉州40年过江跨海:飞桥架南北 壮大了城市 富美了生活)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泉州新闻-闽南网]
闽南网11月30日讯(福建日报新媒体·闽南网记者 王惠敏 吴圳烽 文/图/视频)“东进、南下、西拓、北上”,从简陋之桥到大桥林立,从长途绕路到顺桥而过,从落后到发展,一座座桥跨江跨海而建,见证了泉州城市变化,也见证了泉州百姓生活的美好变迁。
桥梁是泉州陆路交通的重要设施,新中国成立前,泉州市区交通主要有石笋桥和顺济桥。上世纪60年代初期,顺济桥重修,恢复汽车通行,成为福厦公路的要道。改革开放后,泉州桥梁建设不仅在数量和质量上远超历史,且在技术上突飞猛进,后渚大桥、晋江大桥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仕公岭立交桥(摄于2018年9月28日)
泉州湾跨海大桥(摄于2018年9月30日)
田安大桥(摄于2018年11月28日)
泉州大桥(摄于2018年11月28日)
泉州市公路局原局长林建筑自1996年开始任局长一职,长达15年,见证了泉州现代桥梁建设的跨越发展。林建筑告诉记者,在泉州市区,原来国道324线从顺济桥经过,后来逐渐不适应泉州的经济发展。1984年,泉州大桥建成并通车;1985年,东大路(现温陵路)改建竣工通车,成为过境国道。
后来,泉州市区的道路交通条件还是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就采用“建设-经营-转让”形式融资建成刺桐大桥。桥梁建设以民营控股,开创了福建民营经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先河。1996年12月,刺桐大桥竣工通车,这是继泉州大桥之后,跨晋江的又一新通道,作为国道324线跨江第二通道,不仅起到分流过境交通的作用,也大大缓解了泉州市区交通拥挤紧张的状况。
21世纪初,随着刺桐大桥和泉州大桥交通不堪重负,后来又相继建了晋江大桥、田安大桥、泉州湾跨海大桥等。
黄龙大桥(摄于2018年11月27日)
后渚大桥(摄于2018年11月27日)
田安大桥(摄于2018年11月28日)
【老泉州人眼中的桥之变】
桥梁建设,不仅缩短了时间与距离,也改变了人的观念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泉州市的变化很大。”83岁的李孙忠感叹道。他是一名华侨大学退休教师,老家在石狮永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到华侨大学工作。当时,没有公交车,他从鲤城区亲戚家中到华侨大学,交通工具是脚踏车。
就泉州的变化,李孙忠介绍,以前有句顺口溜,“一条街,两个塔,三个岗亭,四个街道办”,泉州就这么大。平时进城,大家都走路,从城东到东街,都是土路。当时华侨大学边上有座桥,叫火烧桥,虽窄小,但可容纳一部汽车通过。后来,学校门口建起了立交桥,因为道路改造才拆掉。慢慢地,市区的桥也多起来了。他感慨,桥梁道路建设后方便很多。比如,浮桥人要坐动车,本来要绕一大圈,如今直接走黄龙大桥就可到达。
“对于晋江大桥,我最有体会了,现在我要回家,从那边走快多了。”李孙忠告诉记者,现在他们从华侨大学出发经过北山隧道,到东海,过晋江大桥,直接走沿海大通道,很快就到石狮,不用半小时,以前绕一大圈,需一两个小时才能到。
李孙忠补充说,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分两种,一种是有形的,如桥梁、道路等;另一种是无形的,如人的观念、思想。他说,有形变化和无形变化互相促进。另外,城市发展得快,很大方面是农村城镇化,两者间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小。
刺桐大桥(摄于2018年11月28日)
顺济新桥(摄于2018年11月27日)
晋江大桥(摄于2018年11月28日)
【新泉州人眼中的桥之变】
泉州大桥建成通车时非常轰动,大家都去参观
在很多老一辈眼中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泉州市区地方小且贫穷。
今年75岁的许荷叶住在洛江区,1958年秋天,她从老家上海卢湾区来到泉州。“当时来的时候,真的要哭啦,因为跟上海差别太大了。”据她述说,那时,泉州市区只有中山街、东街、涂门街那么几条街,街上也不像现在这样繁荣,跟上海反差太大。说起昔日的桥,在许荷叶印象里,泉州市区南门出去有一座,那时似乎破破烂烂的,不是很好,离不远还有一座浮桥,再者就是金山社区那有座木桥,但很早就拆了。
82岁的肖英武,住在鲤城区,老家浙江省武艺县。1956年,她来到泉州,在晋江地区越剧团当演员。“泉州大桥起来之后,轰动得不得了,大家都去参观。”肖英武说,因为泉州大桥和其他大桥不一样,每个桥墩都有一头狮子,而且狮子的形状都不一样,那时很了不起,是泉州人的特色。
谈及城市印象,肖英武回忆,刚到泉州时,她觉得这里很土很穷,自己很不习惯。后来,肖英武被分配到企业工作,才开始融入泉州人的生活。再后来,她嫁人成为了泉州人。现在肖英武的女儿生活在澳洲,所以她也常住澳洲。“我走过好多地方,还是我们泉州好。”她说,改革开放后,泉州变化太大,包括吃的,穿的,家庭生活各方面,都很好,而且人情好,天气好,空气好。
泉州大桥(泉州市城建档案馆 李芸生2007)
浮桥(泉州市城建档案馆 李芸生摄于2006年)
上世纪80年代初的洛阳桥(蔡其呈摄)
洛阳桥(泉州市城建档案馆 李芸生 2007年)
洛阳新桥(泉州市城建档案馆 李芸生 2007年9月27日)
【建设管理者眼中的桥之变】
跨越江海铺路搭桥,城市壮大了,生活也变美好了
泉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处桥梁管理所负责人洪桂忠介绍,他从2006年开始参与泉州市区城市桥梁管养,那时泉州市区较小,桥梁数量差不多五六十座。经过10多年发展,泉州市区扩大两三倍,基础设施建设在道路桥梁上取得很大发展。目前,该管理处所管养泉州市区的桥梁差不多180座,新建工程有坪山高架桥、刺桐大桥立交桥、坪山隧道及互通等。
在洪桂忠看来,泉州中心城区扩展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变化较明显是在2000年后。洪桂忠说,以前道路设施基本较小,特别是泉州整个中心市区,桥梁建设也都是依托于整个内流河体系建设。随着城市扩张后,特别是整个晋江沿线的规划和发展,很多大桥应运而生。所以说,在晋江上出现很多大桥,而且大桥两边基本上都形成互通立交这种比较大体量的基础设施,是这几年发展的见证。
据林建筑回忆,后渚大桥刚开始建时,每次要到对面工地,都要过洛阳江,绕一圈才能到对岸。那时没船过去,车子从北迎宾路到洛阳桥,一直到洛阳镇,走一条乡村道路拐过去,要将近一小时。当地百姓从市区到对岸,也都要这么走。
林建筑说,后渚大桥建成后,确实给对岸群众带来莫大的方便,同时对打通大泉州东进通道,实施城区跨山跨海大规模东进,进一步完善泉州市路网结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应该说,不管发展到哪个阶段,经济发展的同时,交通也随着发展。”在林建筑看来,泉州经济发展与交通道路建设是互相促进的。随着经济发展,车辆增多,江河两岸百姓来往不方便,交通网络就要适应,建后渚大桥、晋江大桥,目的之一就是解决过境问题。“俗话说,隔河千里远。桥建成了,路就近了,生活就变美好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