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外国神话人物(史前、中世纪西方二十五幅著名绘画雕塑艺术赏析)
中世纪,史前,名画外国神话人物(史前、中世纪西方二十五幅著名绘画雕塑艺术赏析)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此画描绘一位年轻女子在一片绿色草坪上采花的情景。她背向观众,身着淡黄色长裙,左手捧着盛满花枝的花篮,右手正在采摘鲜花,徜徉走动,飘然自若。少女的双肩圆润丰满,姿态优美动人,随风吹拂的裙摆,仿佛让人感受到春天的微风。
史前、中世纪西方名画《女诗人像》赏析
意大利 佚名《女诗人像》壁画直径37厘米那不勒斯国立古文物陈列馆藏。 意大利 佚名。此画描绘一位少女正在拿着写字板和笔作吟诗状。她的姿势是当时庞贝城少女肖像壁画中常用的一种姿势:左手拿着一块写字板,右手拿着一枝写作硬笔举到嘴边。这种硬笔的尖头能在板上刻出文字,而平坦的一头能轻松地把写错的地方抹掉。整幅画面色彩变化柔和圆润,充分体现出庞贝艺术家惊人的写实技巧和细致入微的洞察力。
史前、中世纪西方名画《狄奥多拉皇后与侍从》赏析
意大利 佚名《狄奥多拉皇后与侍从》镶嵌画264× 365厘 米拉韦纳圣维塔尔教堂。 意大利 佚名。狄奥多拉出身低微,曾是一名马戏团演员,后成了拜占庭帝国的皇后。画家在这里描绘了她与宫廷女官以及侍卫向基督献祭的场面。画中人物的排列组合疏密有致,主次分明;其次是环境的描绘丰富多样。整幅画面的色调和谐统一。
画家在创作中大量运用金色做背景,甚至在半透明的彩色马赛克之下先贴一层金箔以获取金光灿烂的华丽效果,从而创造出一个匪夷所思的崇高圣洁的灵化世界。宫女们的衣饰色彩异常华美艳丽,大块的白色、灰紫色、黄褐色、绛红色、蔚蓝色、翠绿色与闪闪发光的金色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史前、中世纪西方名画《最后的审判》赏析
意大利 佚名《最后的审判》镶嵌画藏处不详。 意大利 佚名。这是一幅中世纪的教堂镶嵌画。内容表现的是在基督的审判下,罪恶的灵魂被贬入地狱,遭受火刑之苦。中世纪是基督教的时代,基督教的教义在教堂的壁画中被转化成可以目睹的形象。画中的人物显得异常呆滞、僵化,但由于中世纪的艺术家们并不模仿对象,所以他们的作品另有一番动人心魄的力量。
史前、中世纪西方名画《亚当与夏娃》赏析
意大利 佚名《亚当与夏娃》镶嵌画藏处不详。 意大利 佚名。这幅作品描绘的是“人之初祖”——亚当、夏娃在伊甸园生活的情景。亚当与夏娃在蛇的引诱下偷吃了树上的禁果后,被逐出了乐园,从而开始了人类的繁衍,同时也开始了人类的文明。画面中亚当、夏娃都赤裸着,但人体直立,没有体积感。画家用极省略的手法描写了人物的脸部、手部。这是当时中世纪艺术的典型风格。
史前、中世纪西方名画《逐出乐园》赏析
荷兰尼德兰 林堡兄弟《逐出乐园》 细密画纵29×横20.5厘米尚蒂伊孔德博物馆藏。尼德兰 林堡兄弟。这幅作品是为贝利公爵的祷告书所作的插图。画面表现了天、水之间用围墙围着的圆形神地——伊甸园。园中有一些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的生命之泉,右边的图形口还有一座哥特式的门楼。
画中以从左到右连续的形式描绘了原罪的故事情节:夏娃在蛇的诱惑下偷食智慧果;接着夏娃把智慧果递给亚当;上帝对此十分震怒,正屈指数落、降罪;最后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在此画中,画家把伊甸园绘制成众山围绕的一个绝伦的挂盘。画中人物与环境不成比例,但画家在描绘人体时显示了高超的技法,人物比例匀称、体态优美、神情生动。此画堪称为15世纪初人体绘画的杰作。
林堡兄弟是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欧洲最著名的插图画家,其手抄本插图标志着哥特式晚期细密画的最高成就。他们的父亲是一名雕刻师。1399年,三兄弟中的海尔曼和海尼肯在巴黎跟一名画赏析家与雕刻家学习。1404年,他们成为贝利公爵聘用的美术家,活跃于普鲁兹和巴黎。他们以细密画而闻名,同时在版画和金银工艺制造方面也颇有成就。
史前、中世纪西方名画《面包师夫妇》赏析
古罗马肖像画《面包师夫妇》(又名《奈奥夫妇》)公元1世纪,58×52厘米。古罗马肖像画,这幅被后人称作《面包师夫妇》的1世纪庞培壁画,现在被认为画的不是面包师,而是律师夫妇(考古学家还在试图考证绘有这幅壁画的房子主人的身份)。但是,不管这对年轻夫妇是何人,这幅肖像是非常罗马化的:画家的注意力全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
丈夫是一个腼腆、诚挚、有点笨拙的青年,带着渴求的神色面向观众;妻子则若有所思地遥望着,一枝铁笔抵着微尖的下巴。两个人似乎都落落寡欢,向不同方向凝视的目光仿佛暴露了他们婚姻的某种状况。他们同床异梦,无法共享生活;更添苦涩的是,“奈奥的房子”(不论男主人公是何许人,这是这幅画所在的房子的名字)在火山爆发时还未完工,所以这桩孤寂的婚姻很可能并没有维续多久。
史前、中世纪西方名画《犹大之吻》赏析
意大利《犹大之吻》(意大利)。《犹大之吻》是十三世纪后期意大利著名画家乔托的代表作之一,是真正使意大利绘画摆脱拜占庭定型式的宗教画风典型代表,是欧洲文艺复兴初期的绘画杰作。
《犹大之吻》是选择耶稣的生平中最突出,最扣人心弦的一瞬间。画家用戏剧性手法,将矛盾尖锐对立的双方耶稣与犹大置于画面的视觉中心,其余人物分列两旁,作对称式向着中心主体人物,画家以众多人物的复杂场面展开,显然是要借这一题材来表现生活的黑暗与光明面,以期体现正义与邪恶之间尖锐的冲突。
在这幅画面上,即表现犹大领了一队兵,还有祭司长和法利赛人的差役,手里举着灯笼、火把、兵器,冲进了客西马尼园。
史前、中世纪西方名画《阿诺菲尼夫妇》赏析
英国《阿诺菲尼夫妇》81.8 x 59.7厘米,1434年创作,油彩,版画,这幅肖像画。《阿诺菲尼夫妇》这幅肖像画,是扬·范·艾克在颠峰时期的作品之一。是什么原因使这幅画作如此重要?首先,是由于绘画本质所致;其次由于扬·范·艾克使用各种油质颜料的方法独特所致;最后,是基于此画的布局和结构:阿诺菲尼夫妇俩人一块儿站在卧室中央,含情脉脉地执手相依偎,似乎是一种终生相托的情感流露,也是忠贞不渝和患难与共的象征。
史前、中世纪西方名画《干草车》赏析
荷兰希罗尼穆斯·波希《干草车》油画,135 x 190 cm现收藏地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是荷兰希罗尼穆斯·波希于1500—1502年创作的油画作品。该油画为三联画,含双翼外侧的油画,共由四幅油画组成。该油画借用宗教的谚语和故事描绘了人类世界之百态。
《干草车》的主题来自一句古老的尼德兰谚语:“世界是一辆载满干草的四轮车,人人从中取草,能捞多少就捞多少。” 在画面上可以看到:天使在和魔鬼接吻,弹曼陀铃的浪子正坐在修女的膝头调情,怪物在奏乐,圣女在祈祷,那干草车被几个奇怪的动物拖着,他们正在向右前进,而右面则是地狱。
上一篇:沛国(三国揭秘:曹操背后的大势力丁氏一族,为何最终惨遭灭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