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诗的特点(读懂古诗词:依据题材,合理推导)
诗人,之情,友人诗的特点(读懂古诗词:依据题材,合理推导)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内容情感
怀古伤今、借古伤己、借古讽今。
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常用手法
对比、用典、以小见大。
教材链接
杜牧《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越中览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甫《蜀相》《咏怀古迹(其三)》、姜夔《扬州慢》。
边练边悟3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
[唐]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注]
[唐]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注
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六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
鉴赏 《金陵晚望》是诗人借对六朝古都金陵的感慨,抒发对晚唐现实的忧虑之作。前两句在对浮云、晚翠等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展示故都盛衰无常,隐含唐王朝正是国运陵夷之时。后两句,追昔抚今,百端交集,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却无可挽回。诗人为此倍感苦恼,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将这种潜在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又是丹青妙手所无法表述出来的。诗婉转沉着,感慨遥深。
《金陵图》是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六朝史事的彩绘后有感而写的吊古伤今之作,诗中指出这组画并没有为六朝统治者粉饰升平,而是画出它们的凄凉衰败,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全诗语调激昂,寓意深刻,不仅对那些粉饰太平、不尊重历史事实的行为作了有力的驳斥,并点明了发生这种现象的社会原因,而且对敢于反映历史真实的六幅“伤心画”给予了高度评价,体现了诗人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将高蟾的《金陵晚望》和韦庄的《金陵图》作一比较,颇耐人寻味。一个感叹“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个反驳说“谁谓伤心画不成?”其实,二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1)高诗前两句写景,试分析其表现手法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两句采用拟人手法,情景交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傍晚浮云落日映照金陵古城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沧桑凄凉之感。
(2)两首诗都是怀古咏史诗,表达了怎样的共同主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首诗都借六朝旧事,抒发了诗人对晚唐现实的深忧。
四、托物言志诗
题材特征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
常见标志
①从对象上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
②从题目上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
内容情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常用手法
①从具体的描写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②从表现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
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象征)。
教材链接
贺知章《咏柳》、于谦《石灰吟》、王安石《梅花》、郑燮《竹石》、陆游《卜算子·咏梅》、王冕《墨梅》。
边练边悟4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鉴赏 《未展芭蕉》:诗人通过对早春初萌而未展的芭蕉新叶仪态、神情的深入镂刻,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别具新意的艺术形象,读后令人难以忘怀。
首句“冷烛无烟绿蜡干”,从外在形状上描摹未展芭蕉的形状,像一支没有点燃的绿色蜡烛。一个“冷”字,写出了未展芭蕉外表的冷峻;“无烟”二字,写出了其外表的平静端严;而“绿蜡干”则凸显了其亭亭玉立的娴雅姿态。由于诗人用比贴切新颖,未展芭蕉的视觉形象变得可观可感,更艳更美了。
次句“芳心犹卷怯春寒”,从神情上描写未展芭蕉的内心律动。芭蕉未展,并非不想与奇花异草争春,而是有些担虑、畏怯早春的寒意。一个“怯”字,就把未展芭蕉娇怯羞涩宛若少女的神情出神入化地传达出来了。
第三句“一缄书札藏何事”,运用设问的方式提出问题,把笔触伸向心灵的纵深处。古人书札大部作卷筒状,正和未展的蕉叶相似。这样的设问,像一座凌空飞架的金桥,促进了诗歌意境的飞跃、升华,具有拓展深化之功。
结句“会被东风暗拆看”,是说未展芭蕉变化当即,一旦和煦的东风吹来,它就会慢慢展开,正如少女那密封的情书会被调皮的小伙子暗暗拆开偷看一样。这里的“东风”已经拟人化,而一个“暗”字则曲尽其妙,它既准确地传达出大自然的微妙变化和不易察觉,又惟妙惟肖地写出了青年人调皮、好奇的情态。可谓形神兼备,妙趣横生。
这首咏物诗比喻奇妙,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诗人把未展芭蕉比作娇怯含羞、情窦初开的少女,然后逐次对其进行拟人化、形象化的状摹,从而使未展蕉叶具备了少女的品格,“怯”“藏”“暗拆”等动词的巧妙措置,增加了诗歌的情致,令人感到形象新奇迷人。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意思是说,此时的海棠树已是枝叶茂盛了,可是还没有开花,这时不仔细观察是不会发现有花开放的,可是诗人驻足细看,发现这小小的、可爱的花蕾全都悄悄地“藏”起来了,并且是藏在枝叶茂盛的地方。一个“深”字,表明了海棠花的小,如不细心是不会被人发现的。这小小的花蕾好比青春少女,悄悄地来到这个世界,成长并且日益成熟,越长越娇美,惹人喜爱。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由诗人的这句诗来看,诗人写海棠,观赏海棠花时,它的身旁可能有桃树、梨树或李树。和煦的春风中,它们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但这热闹毕竟是短暂的,几度风雨之后,它们也就都纷纷坠落、凋零了。海棠花却不同,它无意争春,谦虚地躲在一旁,待群芳落尽后,才绽开它美丽的容颜,这也应和了“最后的笑,才是胜利的笑”这一句富有哲理的话。
诗人深爱这春天里的花朵。正是由于深爱,才会珍惜花的开放,希望它们开的时间长。这里借花的开放,表达自己渴望美好的生活。从诗人所处的时代,以及对花开花落的感触,可以体会到诗人年迈而不能报国的惆怅心情。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