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原神灵矩有宝予何人(历史长河中的魏碑之韵)
魏碑,书法,石门原神灵矩有宝予何人(历史长河中的魏碑之韵)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对清代书法的影响
到了清代,伴随着帖学的衰落和国力的江河日下,文人、士大夫终于找到了一个挽狂澜于既倒的突破口,碑学由是兴起。碑学的兴起使沉睡了一千余年的魏碑获得了新的生命,使得人们把魏碑放在社会历史的背景之下,重新审视、重新定位、重新评估其价值,可以说,碑学兴起之后,清代的书法一扫帖学习气,自清初以来,身体力行大倡碑学者不乏其人。就年代而论,自清初至乾嘉,有郑簠、王澍;自嘉庆至光绪,有邓石如、阮元、包世臣、赵之谦等,他们或躬身实践,或著书立说。自光绪中期至民国初期,则有书坛巨擘康有为摇旗呐喊。这些名家不仅依靠自身的书法实践倡导碑学,而且还利用自己的地位给清代书坛施加影响。碑学的兴起,使得南北朝碑刻书法获得了广泛的承认,同时也确立了以刚健、质朴、自然为准则的书法美学观念,雍正、乾隆时期的著名金石学家王澍就曾提出“江南足拓,不如河北断碑”的观点,对碑刻书风作了有力的鼓吹。康有为更是偏激地提出了“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构字亦紧密非常”的观点,并对唐碑进行了贬抑:“论书不取唐碑,非独以其浅薄也。平心而论,欧、虞入唐,年已垂暮,此实六朝人也。褚、薛笔法,清虚高简,……欧、虞、颜、柳诸家碑,磨翻已坏,名虽尊唐,实则尊翻变之枣木耳。……况六朝拓本,皆完好无恙,出土日新,略如初拓,从此入手,便与欧、虞争道,岂与终身寄唐人篱下,局促无所成哉。”
有清以来,在魏碑书法上卓然成家者,有张裕钊、赵之谦、杨守敬、康有为、李瑞清、梁启超等。
如何看待魏碑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讲,魏碑书法艺术是中原文化与鲜卑文化的融合的结晶。魏碑的出现,既体现了外族文化的巨大冲击力,也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巨大融合力。魏碑是汉隶的变异,是唐楷的雏形。按照历史上的汉民族本位的文化意识来说,魏碑是不成熟的。然而,正是这“不成熟”给它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它又恰如用作制陶的土壤,用作冶炼的矿石,可以制成精美的陶器,可以炼出纯正的钢铁。可以说,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
在对待魏碑的问题上,应该避免片面的认识,有人把它压得太低,以为是旁门左道,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野狐禅”,以为“二王”、唐楷才是书法的正宗,把习魏碑者视为不走正路、误入歧途。也有人把它推崇得很高,以为是灵丹妙药,只要一写魏碑,就可以解决比如呆板、千篇一律、状如算子等一切问题,从而否定别人所走的路。这两种倾向都是不正确的。
首先,魏碑的确有其独到的艺术价值,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凝聚力和爆发力,有一种内在的活力,有一种野性,给人以强悍、雄浑、无拘无束的美感,其中有许多养分可以汲取。很多传统的书家正是从魏碑中受到启发,得到借鉴而把书法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其次,总体而言,魏碑也的确是不成熟的书体,它有许多不完美、率性、随意的地方,因此,它还是半成品,是胚胎而不是成器。无论是点画和结构,其中的确有许多不合理、怪诞甚至丑陋的地方。正如沙孟海先生所言:“北魏、北齐造像最多,其中一部分乱写乱凿,甚至不写而凿,字迹拙劣,我们不能一律认为佳作。不过这些字迹多有天趣,可以取法,那是另一回事。”因此,许多魏碑作品只可取其意,不能以之为法。
最后,要善于学习,取其长而避其短。学习魏碑最大的好处是能够锻炼腕力,敢于下笔,没有太多的框框,但也容易把字写得过于生硬,过于放纵,过于狰狞。我个人的体会是,学习魏碑就是为了打牢点画的形质之功,锻炼胆量和魄力,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书法的本源上来,那就是方正、端庄、温润、大气、和谐、自然。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15日10版)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爱祖国的手抄报简单(感恩祖国感恩老师感恩父母,感恩节手抄报模板图片大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