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原神灵矩有宝予何人(历史长河中的魏碑之韵)
魏碑,书法,石门原神灵矩有宝予何人(历史长河中的魏碑之韵)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演讲人:刘运峰 演讲地点:南开大学“智慧树”平台 演讲时间:2020年4月
“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元魏的碑刻、墓志、摩崖、造像记等石刻文字,主要包括北魏(386—534)、东魏(534—550)、北齐(550—577)、西魏(535—556)、北周(557—581)时期的作品,在书法风格上亦可上溯至东晋(317—420),南朝宋(420—479)、齐(479—502)、梁(502—557)时期的部分石刻文字。由于这段时期石刻书法的水平以北魏为最高,因此,魏碑又称为“北碑”。
刘运峰1963年生,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委员会委员,2017年入选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
魏碑的艺术特征
魏碑是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属于正书的范畴。其面目繁多,风格各异,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过渡性的书体。
魏碑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四种。即:造像记、碑刻、墓志铭和摩崖。这四种形式各具特色,各立面目。概而言之,造像记雄峻伟茂,斩钉截铁,如《龙门二十品》;碑刻丰富自然,挺拔刚健,如《张猛龙碑》《马鸣寺碑》;墓志铭精美严谨,庄重典雅,如《张玄墓志》《崔敬邕墓志》;摩崖大气磅礴,意趣生动,如《石门铭》《论经书诗》。总之,魏碑的艺术风格可谓异彩纷呈,各具神态。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将魏碑归纳为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这些概括有的恰如其分,有的言过其实。不过,于中国书法历史的长河中来审视,魏碑书法的确具有独特的魅力。
首先,一个基本的判断是,魏碑并不属于成熟的书体,它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由于南北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原文化和外族文化尤其鲜卑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使得魏碑无论在呈现形式上,还是在书写风格上,都有着与汉隶和唐楷迥然不同的地方。
其次,从艺术类型上来说,魏碑可分为工整和随意两种。工整型的魏碑,具有贯穿全局而且较为成熟的笔法、结体规则和章法。书丹者具有良好的基本功,有的是享有盛名的民间书家,如朱义章、贝义渊等;有的则是著名的文人士大夫或隐逸之士,如陶弘景、寇谦之、郑道昭、王远、郑述祖、赵文渊、庾信等。与之相对应,也有一批技艺娴熟的刻工为其服务,因此就留下了许多写刻均佳的作品。
随意型的魏碑一般为民间书手所为。这些书手在书写中并无太多的讲究,往往不拘一格,即兴而书,率意而成,书无定法而富有变化。加之刻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发挥,因此会流露出一种天趣。
最后,相对于“二王”为代表的以流美、飘逸、潇洒为特征的魏晋书法而言,魏碑书法有着明显的美学意蕴,可以归纳为三点。第一,厚重之美。表现为点画厚重、笔力雄强、刚健凝重,颇具质感。第二,奇肆之美。表现为结体千姿百态,各具面目,或方,或扁,或长,往往不合常规,出人意料,多欹笔、侧笔,但在整体上体现为一种和谐与平衡,使作品达到了意趣盎然、浑然天成的境界。第三,朴茂之美。表现为其整体风格的古朴自然,不加雕饰,具有一种勃勃生机和天真烂漫之气。
“龙门二十品”之一的《齐郡王元佑造像记》。郝新国摄/光明图片
魏碑的多种风格
魏碑书法是由隶书向楷书的过渡,可谓由隶而始,入楷而终。由于其发展演变的长期性,地域的广阔性,文化的多元性,故而风格亦表现为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可分为如下几种。
第一种:古拙朴厚。主要以北魏以前和南朝宋时期的作品为主,这些作品含有明显的隶书遗意,笔画厚重,多用方笔,结字拙中寓巧,不拘一格,给人以古朴之感。如《中岳嵩高灵庙碑》(456年刻立)是由隶而楷的典型作品。碑字大小欹侧参差不拘,亦庄亦谐,富于变化。康有为谓其“体兼隶楷,笔互方圆。”无不可斋主称“《灵庙碑》浑融方峻,奇逸雄强,溶汉法以真行,寓华藻于朴质,真可谓无体不备,无美不收矣。”由于其脱胎于隶书,故古意盎然,波磔犹存,又因其尚未达到成熟楷书之程度,故用笔大起大落,结体无拘无束。二者兼具,使该碑呈现出一种率真古朴、稚拙天真、自然浪漫的意趣。该碑对后人的启示是,通过赏读玩味,可以观察书法自隶书向楷书的过渡和演变,所谓“探今隶之源,识古隶之变”(姚华语)再如《爨龙颜碑》(485年刻立),该碑点画方中寓圆,古拙朴厚,结体平中寓险,富于变化。杨守敬称其“绝用隶法,极其变化,虽亦兼折刀之笔,而温醇尔雅,绝无寒乞之态。”康有为云:“宋《爨龙颜碑》浑厚生动,兼茂密雄强之胜,为正书第一。”
第二种:清峻秀逸。通过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推行,魏碑处于全盛时期,产生了许多精美的碑刻作品,这些作品既有刚健雄强的一面,又有秀丽典雅的一面,体现为一种清峻秀逸的风格。如《张猛龙碑》(522年刻立)堪称魏碑书法的一座高峰,该碑既有北碑的雄强之气,又有南帖的流美之姿。既是鲜卑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的产物,又是碑与帖相互渗透的结晶,学魏碑者,多奉其为圭臬;能入其堂奥者,则受益无穷。其碑额书势绵密险峻,气势雄强;其正文用笔以方为主而不失含蓄,细微处尤其精到,时出险峭之笔。其结构极其谨严,平正中富于变化。虽是楷书典型,却有行云流水之韵味。杨守敬称其“书法潇洒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康有为则称其为“精能”“导源卫氏,而结构精绝,变化无端”“为正体变态之宗”,由此可见其艺术魅力。
第三种:方正茂密。以南朝碑刻和北魏中期的碑刻为主,其特征为用笔方折厚重,结构谨严茂密。如《萧憺碑》(523年刻立)笔势峻健,结体谨严,康有为评其“意象雄强,其源亦出卫氏,若结体峻密,行笔英锐,直与率更(欧阳询)《皇甫碑》无二。”杨守敬评其“书法极有姿致,无北朝人杂用分体习气,东坡似从此等出,余尝谓坡公无一笔俗气,乃知其浸淫于六代深也。”再如《高贞碑》(523年刻立),笔画方棱挺健,结构平正方整,乃当时名家高手所为,可视为魏碑书法的代表作品。杨守敬评其为“书法方整,无寒俭气。”徐树钧云:“北魏书字淆乱已甚,恶劣亦甚。独此碑刚健中正,树欧、褚之先声,当为北魏善书。今之习北碑者,亦当以此为矩。”再如《马鸣寺根法师碑》(523年刻立)多以侧笔取势,点画丰厚劲健,如绵裹铁,转角方折饱满,极尽刚柔相济之意;结构整饬,茂密紧凑而不局促,其体势左低右高,跌宕多姿,在魏碑中独树一帜。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谓其“书法端厉,李北海尽得其妙,是北碑最杰出者。”
第四种:奇逸洒脱。主要以南朝梁《瘗鹤铭》和北魏时期的《石门铭》为主。《瘗鹤铭》字势飞动,潇洒自然,风格奇逸高古,萧疏淡远,兼有篆、隶、行书的笔致和意趣,为历代书家所重视。宋曹士冕云:“焦山《瘗鹤铭》笔法之妙,为书家冠。”明王世贞云:“此铭古拙奇峭,雄伟飞逸,固书家之雄。而结体间涉疏心慢,若手不随者,恐右军不得耳。”宋黄庭坚云:“右军尝戏为龙爪书,今不复见。余观《瘗鹤铭》,势若飞动,岂其遗法耶?”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评其“萧疏淡远,若其为人。”清刘熙载《艺概》云:“《瘗鹤铭》用笔隐通篆意,与后魏郑道昭书若合一契,此可与究心南北书论者共参之。”《石门铭》(509年刻)铭文随摩崖石势书写,不拘行格,字画笔势甚长,用笔刚柔相济,挥洒自如,超逸洒脱,奇肆飞动。康有为对《石门铭》推崇备至,称“《石门铭》飞逸奇恣,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出《石门颂》、《孔宙》等碑》。”“《石门铭》为飞逸浑穆之宗。”梁启超云:“《石门铭》笔意多与《石门颂》相近。彼以草作隶,此以草作楷,皆逸品也。”作为北魏摩崖中的代表作,《石门铭》多以向右上方略仰以取势,字之主干、中心部分均表现为宽博舒朗,字画向四周任意伸展,颇具动感,从而形成了其奇逸洒脱的独特风神。
上一篇:爱祖国的手抄报简单(感恩祖国感恩老师感恩父母,感恩节手抄报模板图片大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