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林语堂故居(叶落阳明山,又见林语堂)
先生,台北,故居林语堂故居(叶落阳明山,又见林语堂)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然而,即便在如此沉重的工作压力下,先生还是会忙里偷闲地放松心情。林语堂夫妇非常好客,书房及隔壁的会客厅,常常成为台北文人雅士聚会畅聊的场所。在台期间,林语堂与钱穆、张大千、吴大猷、谢冰莹等众多文化名人常有来往,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蒋复璁院长更是林家的常客。一天先生在书房伏案工作,佣人进来通报:“蒋院长来了。”先生说:“请他等一等。”等手里的事情告一段落,他才来到客厅,发现来者竟是行政院长蒋经国。因为事先没有预告来访,蒋经国也无怪罪之意。
先生生性淡泊、随和,但他有自己做人的原则和坚守:“我要有自由能流露本色自然,无须乎作伪。”故居客厅的墙上挂有他手书的“有不为斋”,这是上世纪30年代,先生在上海居住时为自己书房取的名字。先生曾在一篇小品文中解释书斋名的由来是受康有为的启发,有为则有不为,“我厌烦费体力的事,永远不骑墙而坐;我不翻跟头,体能上的也罢,精神上的也罢,政治上的也罢。我甚至不知道怎么样趋时尚,看风头……”
在《生活的艺术》里,他说:“理想的人并不是完美的人,而只是一个令人喜爱而通情达理的人。”他深知在现代社会做人难,做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文人更难,即便如此,先生一生都在努力做一个不随波逐流,“存真保诚,有骨气,有识见,有操守”的“那么样的一个人”。
(五)
故居最温情的一角当属先生的卧室了。墙角有一件先生穿过的长衫,床榻、五斗柜、小书桌都是极朴素、极寻常的样式,上面摆放着先生和家人的生活照。其中一张先生晚年与夫人的合影最是动人,相框里先生正亲吻着夫人的脸颊,夫人的眼睛笑成了月牙儿,目光里满是幸福与甜蜜。
林语堂和夫人廖翠凤相濡以沫数十年,堪称是中国式美好婚姻的典范。
当初两人的家境相差很大,林语堂是一个贫穷乡村牧师的儿子,而廖翠凤是鼓浪屿一位钱庄老板的千金。在与廖翠凤订婚前,林语堂曾有一位深爱的女子。他在《八十自叙》一书中写道:“我从圣约翰回厦门时,总在我好友的家逗留,因为我热爱我好友的妹妹。”好友的妹妹叫陈锦端,当时也在上海读书,喜欢画画,准备学美术。因为同为厦门老乡,交往中相互倾慕,擦出了爱的火花。女孩的父亲是厦门一位归侨名医,一心要为女儿找个门当户对的金龟婿。为了打消穷书生林语堂对他女儿的念想,陈父亲自上林家提亲,把朋友的女儿廖翠凤许配给了林语堂。
廖翠凤虽然也曾在上海教会学校念过书,但总体上接受的是传统的旧式教育。她非常仰慕林语堂的才华,一次母亲问她:“你觉得怎样?林牧师家是没有钱的。”廖翠凤回答:“没有钱不要紧。”正是这句话打动了林语堂,让他答应了这门亲事。
林语堂虽然和廖翠凤结了婚,但内心始终不能忘怀陈锦端。据他女儿回忆,上世纪30年代他们在上海生活期间,陈锦端常来家里做客,父亲每次见到陈阿姨都会脸红,显得很不自在,倒是母亲落落大方,一副很自信的模样。
廖翠凤本是富家女,却集中了传统女性忍辱负重的品格。先生在美国哈佛攻读硕士学位、在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那几年,陪同前往的廖翠凤悉心照料先生生活,为了维持日常开销,她不仅花光了一千大洋的陪嫁,还陆续变卖了不少首饰。先生为妻子所感动,也曾有过一个疯狂的举动——把结婚证书付之一炬,先生说:“婚书只是离婚时才用得着。”他是藉此表明对妻子的忠贞。
林语堂夫妇的个性差异其实也很大。先生说:
妻是外向的,我却是内向的,我好比一个气球,她就是沉重的坠头儿……她做事井井有条,郑重其事,衣裳穿着整齐,一切规规矩矩。吃饭时,她总拣切得周正的肉块吃,如鸡胸或鸡腿,她避免吃鸡肫鸡肝儿。我总是爱吃翅膀儿、鸡肫、鸡脖子……我是没有一刻安静,遇事乐观,对人生是采取游戏人间的态度。一切约束限制的东西我都恨,诸如领带、裤带、鞋带儿。妻是水命,水是包容万有,惠及人群的;我是金命,对什么事都伤害克损……我们年龄越大,越知道珍惜值得珍惜的东西……在年轻时同共艰苦患难,会一直留在心中,一生不忘。她多次牺牲自己,做断然之决定,都是为了我们那个家的利益。(《林语堂自传》)
女儿林太乙说:“母亲是这个世界的女王,她是个海葵,牢牢吸住父亲这块岩石。”
父亲是“廖翠凤迷”,母亲烧饭的时候,有时候他站在旁边欣赏,他说“看呀,一定要用左手拿铲子,炒出来的菜才会香。”
母亲不会欣赏这种话。“堂呀,不要站在这里啰嗦,走开吧!”父亲就乖乖地走开。他说,大家都要听妈妈的话。(林太乙《我心中的父亲——林语堂传》)
林语堂和夫人五十周年金婚纪念日,有朋友上前请教美好姻缘的秘诀,他们给出了一个“让”字。林语堂特意为爱妻定制了一个手镯,上面刻有美国诗人詹姆斯·惠特孔莱里的《老情人》一诗:
同心相牵挂,
一缕情依依,
岁月如梭逝,
银丝鬓已稀,
幽冥倘异路,
仙府应凄凄,
若欲开口笑,
除非相见时。
在台北阳明山上,林语堂和夫人是越老情越深,俩人相携相依度过十年美好的时光。然而十年末期,他们遭遇了一桩伤心事。林家长女因婚姻变故患上严重的抑郁症,病情时好时坏地拖了许多年,最终不堪病痛折磨在台北的住所自缢身亡。此事对林语堂夫妇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两人感觉天塌下来一般,一夜之间老了许多。之后因词典繁重的校对工作开始了,先生强迫自己振作起来,但身体却大不如前。林夫人则从此对台北患上了恐惧症,唯有在香港小女儿家她才感到安全。先生只好台北—香港频繁往返,身体也不断地出现了状况。
1976年3月26日晚,林语堂在香港病逝,享年八十二岁。先生的灵柩被运回台北,蒋经国先生亲自去机场迎灵。依照先生遗愿,他被安葬在阳明山居所的后院里。
先生的墓园就在客厅的下方。从窗口望出去,青石板的石棺静卧在青草地上,上面是钱穆先生题写的“林语堂先生之墓”。墓园的花草树木都是当地寻常的物种,自然而随意,这正是先生喜欢的风格。此时我的耳边又回响起先生的“落叶之歌”:
清晨山间的微风扫过,使颤动的树叶轻松愉快地飘落于大地,无人确知落叶之歌,究竟是欢笑的歌声,还是离别的眼泪。因为是早秋的精神之歌,所以有宁静,有智慧,有成熟的精神,向忧愁微笑,向欢乐爽快的微风赞美……
参观完林语堂故居,讲解员引导我们来到设在夹弄里的“生平掠影走廊”,这里用整整一面墙,详细列出了先生的生平大事记。我特别留意了先生跟上海的渊源。林语堂一生先后有两段时间在上海居住,第一段在1911—1917年,他在圣约翰大学以文科第二名的成绩完成了学业;第二段是1927—1937年。两段相加有十六年,超过了他在台湾居住的时间。特别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十年,是先生文学、学术生涯的关键时期。这期间,他出任上海东吴大学英文教授,出版了《开明英文读本》;他先后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三个重要的文学半月刊,由于提倡幽默文学,赢得“幽默大师”的雅号;他撰写了《语言学论丛》《吾国吾民》,并开始《生活的艺术》的写作。这期间,他的社会文化生活也异常丰富活跃,他作为发起人参与了世界笔会中国分会的筹备和成立;参加了戏剧大师萧伯纳访沪的接待;和蔡元培、宋庆龄等筹办“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与巴金、洪深、周瘦鹃、茅盾、陈望道、郭沫若、郑振铎、鲁迅、丰子恺等二十一人联名发表《文艺界同仁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号召全国文艺界同仁不分新旧派别,为抗日救国而联合争取言论与文艺活动的自由……可以说,先生当年在我们这座城市留下许多重要的印迹,对我们城市的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遗憾的是截至目前,我们尚没有一个载体或空间,能够向世人展示先生精彩而丰富的人生。
上一篇:临沂大学招生网(临沂大学今年总计划招生12446人 新增3个本科专业)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