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石竹子(解读郑板桥先生“三竹”说)
竹子,先生,胸中石竹子(解读郑板桥先生“三竹”说)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文/刘广才
在众多国画题材中,郑板桥专事画兰、竹、石,其中更是以竹画为甚。竹子成了先生笔下的“一绝”。
先生曾告诉人们,竹子外硬内空,既结实又虚心;竹子有节,节里有气,做人也要像竹子一样有节气。竹子很朴实,不像其他花卉炫耀自己的美丽。竹子遇恶劣的自然条件,直到活下去时才会开花,它开花不为张扬而是为了结成种子传宗接代。
先生在日复一日的画竹过程中,形象地提出了“三竹说”,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三竹说”很好地说明了中国艺术所蕴含的多重审美维度。解读先生这一绘画理论,可以从他的一段诗文入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解读先生“眼中之竹”就是画家亲眼所见的竹子,称之为自然之竹;
“胸中之竹”就是画家心灵领会的竹子,即心灵之竹;
“手中之竹”就是画家用笔墨在纸上的竹子,我们将其理解为文化之竹。
由此可见,先生笔下之竹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界的竹子,他的绘画也不是将自然界的竹子直接描摹在画纸上这么简单,而是将自己的“画意”注入其中。其创作理念来自先生充沛的情感,来之先生所经历的现实生活。
解读板桥先生艺术创作,最可贵之处在于真诚。先生在一幅《兰竹石图》上题款:“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由此可见先生同劳动人民间的深厚感情。先生这些题画诗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且文字雅俗兼之,平淡中如有奇峰突起,有些甚至接近于白话。如“吃亏是福”,“歌吹古扬州”等,特别是“难得糊涂”更是脍炙人口。
先生才华出众,文字功底相当深厚。但他不循八股文之撤,不做艰涩之文,而是直抒性情,以文为天地立心。佛家偈言:“万法皆空,唯因果不空。”郑板桥以笔写心,贴近真实的人性,因而他的作品代代相传!
(墨竹作者:刘广才)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行知职高(宗汉志愿“1”小时让孩子们“打卡”志愿实践)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