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虚词有哪些(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习:虚词用法)
虚词,文中,副词虚词有哪些(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习:虚词用法)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
——《楚辞·卜居》
这里的“因”,作依靠、凭借解。
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晋人)因其凶也而攻之。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这里的“因”,表乘趁,应译为“趁”。
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虚词,在古文中只是些固定词组。用法和意义古今也有不同。如:“所以”,在现代汉语中是个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但在古文中却应看作介词“以”和具有称代作用的助词“所”组成的固定词组。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方法、工具,或某种状况形成的原因等:
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这里后一句是说“(武备)是用来威不轨、昭文德的工具”。“所以”表示“用来……的工具”。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孟子·离娄》
这里后一句是说“国家兴衰存亡的原因也如此”。“所以”表示“……的原因”。
“于是”在现代汉语中是表顺承关系的连词。古文中也有类似的用法。但有时却只是介词“于”和代词“是”的结合体:
君子谓祁齐于是能举善矣。
——《左传·襄公三年》
“于是”是说“在这件事上”。
于是,陈蔡方睦于卫。
——《左传·隐公四年》
这里的“于是”是说“在这时候”。这种用法的“于是”,在古文中很常见。
古人写文章还常常把几个虚词连在一起使用。其中又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样用法的虚词连用,其作用与单用一个相同。如:
一熏一莸,十年尚犹有臭。
——《左传·僖公四年》
“尚”与“犹”同,都是副词,表示状态的持续。
则是国未能独立也,岂渠得免夫累乎!
——《荀子·王制》
“渠”与“岂”同,都是表反问语气的副词。
子游之徒,有庶子祭者,以此若义也。
——《礼记·曾子问》
“若”与“此”同,都是指示代词。“此若义”即“此义”。郑玄注:“若,顺也”,恐怕是由于对这一语言现象认识不足而产生的误解。
藉弟令毋斩,戍死者固十六七。
——《史记·陈涉世家》
《汉书》颜师古注引应劭说“藉,吏士名藉也。弟,次也”,显然是望文生义。这里“藉”、“弟”、“令”都是表假设的连词。可译为“假使”。三个假设连词迭用,在这里带有强调这种假设可能性极小的意味。
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语气词连用。这些语气词各有其表达语气的任务。就全句来看,侧重在最后一个语气词所表示的语气。如:
汝为《周南》、《召南》矣乎?
——《论语·阳货》
“矣”表已然的语气,“乎”表疑问的语气。全句重点在疑问。
吾罪也乎哉!吾亡也?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前一句“也”表直陈语气,“乎”表反问语气,“哉”表感叹语气。全句重点在感叹。
古文虚词,究其来源,可分三类:一是本字本义。如上文提到的哉、兮、乎、矣等,据《说文》解释,它们在造字之初,就是虚词。古文中,这类虚词为数极少。二是实词虚化。由于词义的引申,从具体到抽象,逐渐由实转虚。如“既”,本义是吃完了饭,动词。引申作“尽”解,可用作范围副词。又引申为已经的“已”,用作时间副词。“固”,本义是四周完整、坚固,形容词。引申有坚决、一定的意思。用作表态副词。如“吾固欲烦公,公强为相赵。”(《汉书·周昌传》)“及”本义是追及、赶上。引申为“趁”,可作介词。又引申为连及,作连词。“竟”本义是乐曲的终了,引申为一般的“终”,可用作介词。如“吴楚已破,竟景帝不言兵。”(《史记·酷吏列传》)“顾”本义是回头看,引申有“反”义。可以用作表态副词,是“反而”、“却”的意思。如“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战国策·燕策》)。这类虚词,大多是副词和介词,它们是虚词中略带有实义的词。在古文中,为数也不太多。三是同音假借。古文中的虚词绝大多数用的是假借字。这是由于“虚言难象,故因音而借焉”。常见的如“之”本义是“往”,“其”本义是“箕”,“虽”本是虫名,“乌”、“於”、“焉”本是鸟名,“然”是“燃”的古本字,“所”是伐木声,等等。它们在古文中都经常用作虚词,都是因为声音相同或相近而借用。因此,对于古文中的绝大部分虚词,都不能从字的本义和引申义出发去妄加猜测。如“而”,据《说文》,本义是“颊毛”,篆文是胡须的象形。古文中用作虚词,只是“因音而借”。王夫之却认为“鱼项背(鱼鳍)”也可叫做“而”,“语有转折则系之以‘而’,犹鱼欲回旋而动也。或为加进之词,犹鱼欲进歬(前)而动也”。又如“蓋”,本义是“苫”,即屋上覆盖的茅草。古文中常用在句首作发语词,也是假借。清人袁仁林却说:“凡器有底有盖,盖尝笼罩于上,势足包括其余。今以实字虚用,亦含斯意”。不考虑文字的假借,一味以实求虚,结论只会更加玄虚。
正因为古文中的虚词,大多数是由实词转化或借用来的。所以阅读古文必须认真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辨别虚与实。如:
入则求君之嗜欲能顺之。
——《晏子春秋》
这里的“能”用作承接连词。与“而”同。古代“能”、“而”音近,都可以借作连词,不能理解为“才能”或“能够”。
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
——《史记·淮阴侯列传》
“党”借作副词,相当于“倘或”的“倘”,“恐其党不就”是“恐怕韩信倘或不来”的意思。有的注本却解为:“怕他党羽多,不肯就范。”“怪星之党见。”(《荀子·天论》)“党见”即“或见”,有时出现。“党”也是副词。杨倞注:“党见,频见也。言朋党之多。”也是误解以实义。
【注释】
[1]《滹南遗老集》卷三十六。
[2]《滹南遗老集》卷十九。
[3]见《虚字说·虚字总说》。
[4]见《经传释词》阮元序。
[5]见《说文解字注》六下“邪”字条。
[6]见《马氏文通》四七二页。
[7]见袁仁林《虚字说·序》。
[8]见郑樵《通志·六书略·假借》。
[9]《说文广义》卷一。
[10]《虚字说》“蓋”字条。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大写数字1到10(绝大多数老电工都说不清!电压kV为什么k要小写?)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