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虚词有哪些(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习:虚词用法)
虚词,文中,副词虚词有哪些(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习:虚词用法)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古文和现代白话文相比,就语法方面来说,差别最大的是虚词。现代汉语实词中的基本词汇大多是从古代继承下来的,虚词的继承关系却不明显。“之乎者也”被视为古文的特色,甚至成了古文的代称。古文中的虚词,数量虽然远不如实词多,但使用的频率却很高,用法又相当复杂。所以,清人袁仁林说,“千言万语,止此几个虚词出入参伍其间,而运用无穷”。由于用法复杂,常使初学古文的读者望而生畏,向来认为“实字易训,虚字难释”。因此,了解古文虚词的特点,辨别古今虚词的异同,又是阅读古文的急务。
古代汉语的虚词,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大量在古文中出现,并逐步发展成熟的。反映在先秦两汉的古文中,虚词的情况极为庞杂。
首先,是虚词用字分歧现象严重。同一用法的虚词,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文字形式来表示。如:同一个范围副词“都”,可以写作“皆、悉、举、咸、佥”等;同一个假设连词“假使”,可以写作“如、若、苟、使、令、设、即、则、为、讵”等;同一个否定副词“不”,可以用“否、弗、未、毋、勿、无、亡、非、匪、靡、蔑、曼、微、罔”等字表示。更为常见的是,古文中的虚词常常因音同音近而通用。例如: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左传·僖公十年》
“其”通“岂”,是表反问语气的副词。
与之地,即无地以给之。
——《战国策·韩策》
“即”通“则”,用作承接连词。
决之则行,塞之则止。虽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
——《管子·君臣》
“虽”通“唯”,用作范围副词。
唯毋欲与我同,将不可得也。
——《墨子·尚同》
“唯”又通“虽”,用作让步连词。
有些虚词,后代用法截然相反,可是在先秦时期却也有时因音近而通用。如“也”表肯定语气,“邪”表疑问语气,但正如段玉裁所指出的“今人文字‘邪’为疑词,‘也’为决词,古书则多不分别”。如:
国君去其国,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
——《礼记·曲礼》
“也”通“邪”,表疑问语气。
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
——《庄子·天运》
“邪”通“也”,表肯定语气。
“也”作为语气词,最早见于《诗经》,“邪”作语气词大约始于战国。马建忠认为“自《语》、《策》、诸子始用之”。又说“邪系楚音”。可见,“也”和“邪”,可能是一个词由于方音差别而借用两个不同的字来表示。后代为了使虚词用法固定化,才逐渐有“疑”、“决”之分。
其次,古文中的虚词,用法相当灵活。多数虚词,一个词可以当现代汉语好几个虚词用。阅读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找现代汉语中恰当的词语来解释,不能简单比附。如:“立于不败之地”的“于”,是介词,介进动作的处所。相当于“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于”,也用来介进处所,却跟“自”或“从”相当。“古已有之,于今为烈”的“于”,介进时间,相当于“到”。“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的“于”,又应用“对”或“对于”来翻译;“问道于盲”的“于”,要解释为“向”;“嫁祸于人”的“于”,跟“给”相当,这三例又同是介进动作的对象。“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于”,介进比较对象,跟“比”相当。“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的“于”,介进行为的主动者,跟“被”相当。“业精于勤”的“于”,介进原因,可以用“由于”来翻译。“毕其功于一役”和“喜形于色”的“于”,都是介进叙述的范围,前者可译作“在……中”,后者却要译作“在……上”。
以上仅就“于”作介词用的常见用法来说的,只是“一义多用”。如果就古文中某一虚词的全部意义和用法来看,还要复杂得多。特别是一词多类现象,甚为普遍。举“以”字为例: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这里的“以”,是介词,意思相当于“拿”、“用”。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礼记·乐记》
这里“以”是连词,连接两个并列的词。
其妻问之,嬴曰:“以刚。”
——《左传·文公五年》
“以刚”就是“太刚”,“以”又是用作副词,表程度。这里的“以”可以看作跟“已”相通。其实,在古文字中“以”和“已”是一个字。
《商君书·更法》:“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拘世以议”一句,在《新序·善谋》中,写作“拘世之议”。可知“以”用如“之”,相当于“的”,是助词。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
——《诗·召南·采蘋》
“于以”,就是“于何”,是在什么地方的意思。“以”用如疑问代词。
夫燕宋之所以弑其君者,皆以类也。
——《韩非子·爱臣》
“以类”就是“此类”。“以”用作指示代词“此”。《水经·江水注》:“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不以疾”即“不此疾”,就是“没有这样快”的意思。
此外,“以”作实词,可用作名词,意思跟“理由”相近。还可以用作动词,作“用”或“以为”讲。
古文中的常见虚词,大多数都不是只有一种用法的。有的多到十余种,甚至数十种。如《古书虚字集释》“其”字条,列有大小义项五十多。“而”字也差不多,吕叔湘在《文言虚字》中说,古文中“可用‘而’字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我们几乎可以说,问题不是何处可用‘而’字,而是何处不可用‘而’字。”这些都充分说明古文虚词的用法是极为灵活的。
古文虚词和现代汉语虚词,可以说各有一套系统。其中最明显的是语气词,古代用“矣、哉、乎、也、邪”,现代用“吗、呢、的、了、啊”,没有一个相同。古文中的虚词,毫无变化地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的,只是少数。有很大一部分常见虚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出现。这是因为,有些虚词,用法虽存在,但已经用了不同的词形来表示。如古文中的关联副词“亦”,现代写作“也”;表陈述语气的助词“矣”,现代写作“了”;表疑问语气的“乎”,现代写作“吗”;假设连词“若”、“苟”,现代写作“如果”、“假使”。等等。另有一些虚词,它们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却已绝迹。如古文中的发语词就是如此。试看下面例子: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孟子·离娄》
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
——《尚书·泰誓》
前一例,“夫”是发语词,用在议论的开头。后一例,“惟”是发语词,经常用在表时间的句子前。都很难说有什么意义和作用。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用法的虚词。刘复在《中国文法通论》中说:“‘言归于好’的‘言’,‘聿修厥德’的‘聿’,……简直全无作用,不过是依着习惯,在某种文句里实字太少,读起来不能成为一句时,就把某字装凑上去,使它足句。”这些可以说是虚中之虚,连语法意义也谈不上,只是为诵读的需要而凑个音节,在先秦两汉诗文中是很常见的。有的用后代的眼光看,情况极为特殊。例如:
上一篇:大写数字1到10(绝大多数老电工都说不清!电压kV为什么k要小写?)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