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_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作曲家
曲式,奏鸣曲,斯卡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_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作曲家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它的节奏型为:“哒哒哒,哒哒,哒哒”,可以看出,这是西班牙的阿贡舞曲。此节奏型,贯穿整个乐曲。
此外,在这首作品的第25小节处开始有10小节多声部的线条变化,在高音区优美的旋律进行的同时伴随着欢乐的二声部的小跳音,欢快而和谐,轻松而灵巧。调在这里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大量的变化音,同时低音声部的线路也变得明朗起来。经过这10小节的短暂过渡之后又回到了主题上。紧接着的是一串模进式的双手的快速跑动,也是对演奏者的手指颗粒的要求,并形成了两个不同的音乐素材。第一部分结束在它的属调上,在一定的程度上较明显地看到对比的主部和副部以及奏呜曲式的调关系。
第二部分:展开部——再现部(41—78):这部分是第一部分的素材在近关系调上的模仿、发展。第一部分是从主调走向属调,而第二部分则是从属调回归到主调。一开始就在第一部分的音乐素材上进行模进,也是穿插着大量的变化音和短倚音的装饰音。有时通过高低音区的变化,即同动机或主题在不同音区的出现,形成色彩对比。有时又依靠和弦的变化,造成和声进行上的紧张度,形成和声色彩的变化。
斯卡拉蒂这首《E大调奏鸣曲》吸收了民族民间音乐素材:意大利喜歌剧、西班牙民间音乐(特别是舞曲)元素,表现出了生动鲜活的音乐形象,也体现出了作曲家极具创造。作品中大量使用了风格浓郁华丽、热情奔放的西班牙舞曲素材,并融合了意大利传统特色、优美动人的旋律。
使这首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音乐豪爽率直,以“描绘”为主,具有鲜明的色彩,虽然斯卡拉蒂没有巴赫那样深刻的宗教哲理,但那些异国风情、伊利比亚的新歌曲、新见解、新的习俗,使他的创作独具一格。
六、创作思想
斯卡拉蒂是巴洛克时期那不勒斯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创作思想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基本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文艺复兴时期美学的进一步延伸。所不同的是他在一些作品的创作研究和阐述上,更趋于理化,在这首《E大调奏鸣曲》中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如,在《E大调奏鸣曲》的一开始,就以两小句问答式的对话拉开序幕,中间伴随着短倚音的装饰音和灵巧的跳音节奏,表现出了巴洛克时期很典型的情感论的美学特征。在这首作品中,大胆地运用了洛可可的描绘手法,创造地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众多音乐家孜孜以求的音乐表情手法,不再拘泥于逐字逐句地表现,而是努力用音乐来表现人的内心活动,突出感情色彩的渲染。这,在作品的一连串的快速跑动和模进中都得以体现。在这首作品中斯卡拉蒂为了表现鲜明的色彩,他在二声部织体的框架内,自由增加或减少声部以取得织体上厚、薄交替的色彩效果和力度变化。
声部的安排从色彩出发,而非复调的思维。这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完全一致。斯卡拉蒂将音乐的情感表现手段理化,他的这种做法,在该部作品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他继承和发展了蒙特威尔第的歌剧创作思想。斯卡拉蒂将人的情感概括地划分为几种类型,然后用些特定的音乐表现手法与之构成一种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如,在《E大调奏鸣曲》中每个部分虽然都来自相同的音乐素材,但是在每个部分中又包含了两个不同的音乐素材,井且都来自于民间。在这部作品中可以划分出轻巧型、跳跃型与柔和型,并在旋律、音型、和声、调式等方面各有其相对固定的写作程式。此外,在这部作品中斯卡拉蒂在技巧运用和音乐诠释方面也与巴洛克时期的美学思想进行了紧密的结合,通过双手交叉演奏、大量的装饰音、横贯在整个作品的跳音音型,使这些崇拜他的演奏者和听众们心醉神迷,并将所有的老套作曲法废除,产生出一种新奇而大胆的方法与效果。
七、结束语
通过对斯卡拉蒂这首极具代表的《E大调奏鸣曲》进行分析,不难看出,这首乐曲使用了古奏鸣曲式。这曲式是从古二部曲式发展而来的,既是古二部曲式的扩展,更是古典奏鸣曲式的前身。古奏鸣曲式与古二部曲式最大的不同是第二部分,前者没有展开——再现。古奏鸣曲式的第一部分结构和成熟时期的奏鸣曲式的呈示部已经基本一致了。尤其是调的对比,已经确立了大调——主属调关系。但在村料的对比上还不够,如主部是动力的,副部往往也是动力的,即副部没有抒情的对比。展开部无论是调还是材料的展开都不够充分。整体保持两大部分,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与古二部曲式的联系,“奏鸣曲式是在十八世纪中叶定型成为三部的结构,开始进入到了古典成熟的时期,但是在海顿以及其同时代的作曲家的作品中,该曲式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风俗生活的音乐的特点,即主部与副部对比不明显,通常主部与副部都是舞曲、歌曲或者是进行曲的,不过主部相对比较活泼,副部比较安静,有的时候这两个部用的是同一主题,但是织体写法、调等不相同,这样就构成了单主题奏鸣曲式。”
这种三部分的结构,在斯卡拉蒂古奏鸣曲式中可以看到,只是将第二部分的“展开——再现部”进行分离,展开部作为独立的一个部分,与呈示部和再现部构成对比,再现部则是完整的再现呈示部。在调对比、材料对比上,较之古奏鸣曲式更强烈。古奏鸣曲式中已看不到古二部曲式的影子了。
斯卡拉蒂所一贯使用的古奏鸣曲式,在继承古二部曲式两部分特征的基础上,将第一部分的材料进行了展开,同时后面对第一部分的材料进行了减缩再现,这样一种曲式结构在西方音乐史上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有谁早于斯卡拉蒂使用的,而透过这首《E大调奏鸣曲》可以发现其对古典奏鸣曲式的直接影响。同时可以看出斯卡拉蒂在曲式结构上的继承与创新,在奏鸣曲式的发展中承前启后,起到极其重要的桥梁作用。
记得保罗·亨利·朗格在他的那部音乐史名著《西方文化中的音乐》一书中,在论及斯卡拉蒂的奏鸣曲时指出:“这种将音乐素材加工成多主题并使其成为对照的两个主题的意识是划时代的,只有到了斯卡拉蒂方得以实现。朝着崭新的器乐音乐样式前进的第一步便是在键盘音乐,而斯卡拉蒂的业绩有力证明了我们的这个理论。”
本人认为斯卡拉蒂的创作仍然是基于巴洛克时期的风格,但其对古典乐派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更值得一提的是,斯卡拉蒂的古奏鸣曲式已经具有了辩证思维,这一点在古典奏鸣曲式中向纵深方向发展,直到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其奏鸣曲式中的哲理已经可与同时代的哲学家黑格尔相媲美,这也得益于斯卡拉蒂。
这首《E大调奏鸣曲》(K.380)使得斯卡拉蒂成为了键盘技巧的革新者,充分确立了古奏鸣曲式的范式。虽然它不如巴赫作品那样富有深刻的宗教哲学,但他对健盘的演奏进行了新的诠释,为后来古典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斯卡拉蒂先借大胆自由的想象力,在他的奏鸣曲中塑造了极为丰富的音乐形象,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斯卡拉蒂的奏鸣曲中,你可以听到西班牙异国风情的民间歌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