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_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作曲家
曲式,奏鸣曲,斯卡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_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作曲家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作品虽仍然是采用的二部曲式,但是已不同于典型的巴洛克二部曲式了。它更多地开始运用带再现的二部曲式。即第一部分从主调开始,终止句结束在属调上,在第二部分的结尾处再现第一部分的终止句,并转回主调。两个部分通常要各自反复。虽然在这里还没有出现独立而完整的再现,但已有了明显的再现因素。特别是有些奏鸣曲的第二部分开始处,已具有展开,这就使作品的结构更加接近古典奏鸣曲式。同时,它的主题旋律有一个基本的节奏型,井往往使主题在整个键盘音城中回响。有时先由右手奏出,再由左手模仿,好似赋格式地进行,几小节后,模仿处理停止,出现了与前面主题相对比的音乐进行。斯卡拉蒂有无穷尽的创造主题,他的每一种美学思想都发育成为各种不同的奇异创造。有时有重复出现的节奏图式,主题的伴奏部分有时十分重要,甚至是不可分割的,主题构思本身就是复调的。有时在一个段落内,有鲜明对比的不同主题。虽然斯卡拉蒂还没有完全摆脱巴洛克音乐的时代特征和风格,不过从他带有新倾向的作品来看,说他是海顿和莫扎特等古典主义乐派的先驱应是当之无愧的。
四、作品简介
关于斯卡拉蒂的音乐创作,需要说明的是,他的奏鸣曲与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奏鸣曲不同,他的奏鸣曲是单乐章形式,乐曲规模短小,演奏时间也基本在3-5分钟左右。这些乐曲更多的是为了练习钢琴演奏技巧而创作的。斯卡拉蒂作为玛利亚·巴尔巴拉公主的终身音乐教师,这些奏鸣曲就是为了给巴尔巴拉公主进行教学及其自己儿女的演奏所需而创作的。斯卡拉蒂所作的钢琴曲自成一类,普遍都称之为奏鸣曲,而作者在生前出版时称之为“练习曲”。他的30首《羽管键琴练习曲集》(k1-k30),是他在葡萄牙宫廷被授予骑士荣衔后,为给国王回礼所作的一套曲集。
斯卡拉蒂1719年(34岁)离开了意大利,移居葡萄牙,在葡萄牙的宫廷中取得了一个职位,即担任里斯本贵族教堂的乐师,以及国王约翰五世(King John V)的公主玛利亚·巴尔巴拉(Maria Barbara)的教师。当他的学生、葡萄牙的公主嫁给西班牙的王位继承人皇太子时,他又奉命随同前往马德里,担任宫廷乐师,并在那里度过了一生中最后的28年。他写的这些作品反映了西班牙宫廷和民间的生活面貌,并融进了意大利人的精神,丰富了音乐的风格。同时也发展了键盘乐器的技巧和表现手段。其作品并非想追求深刻的表现,只求灿烂。但并不流于凡俗,永远是那么优美,永远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这首《E大调奏鸣曲》是斯卡拉蒂奏鸣曲中最为著名的一首。世界最负盛名的钢琴家霍洛维茨晚年时,就经常用它来作为音乐会的开场小曲;上海音乐出版社的《钢琴基础教程》第4册里,也选录了这首K.380;更是现在音乐会的必弹曲目之一。
这首作品确实是斯卡拉蒂最好的佳作之一:从织体上来看,作品用键盘来模仿乐队的各种复合音色,想象力丰富;从音乐形象来说,那种舞蹈、舞会的细腻刻画,妙趣横生;从旋律上来聆赏——它非常的优美,超级好听!因此,《E大调奏鸣曲》是斯卡拉蒂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作曲家以西班牙独特的民间音乐为素材,用鲜明的音乐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为主题,并巧妙地结合巴洛克时期所特有的美学理念来进行创作。
斯卡拉蒂浩瀚的奏鸣曲中,凝聚了大量的演奏技巧和创新。这些风格多样、内容新颖、技巧鲜活的奏鸣曲,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和演奏价值,对后世钢琴音乐风格的形成和演奏技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斯卡拉蒂的《E大调奏鸣曲》(K380)为研究对象,对其曲式结构进行分析,并揭示斯卡拉蒂的古典奏鸣曲式的风格特征,让大家对斯卡拉蒂的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五、美学分析
《E大调奏鸣曲》(K380)是一首典型的单乐章二部曲式,K380的曲式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呈示部,在具体演奏时反复一遍;第二部分为展开——再现部。呈示部中主部与副部的调对比已经完全确立;在音乐材料上,主部为动力的材料,副部采用了波莱罗节奏型与主部进行对比。展开部的规模较小,仅有15小节,但在调上可以看出明显向下属方向离调,再现时没有完整再现呈示部,只是将副部、结束部的材料进行了再现,调回到了主调E大调上。
《E大调奏鸣曲》(K380)的曲式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呈示部(1-40)
主部(1-11);连接(12-18);副部(19-33);结束(34-40)。
第二部分:展开—再现部(41-78)
展开I(41-45);展开II(46-52);展开III(53-56);
再现部(57-78):主部(省略);副部(57-71);结束(72-78)。
这是斯卡拉蒂常用的古奏鸣曲式。
《E大调奏鸣曲》这首作品的速度术语为Andante commodo(舒适的行板),是作曲家本人的标注。该作品以大量的装饰音,快速双音经过、双手交叉演奏技巧,贯穿始终,并使用了一种叫做“挤压音”的装饰音,即在辅助音和它的解决音同时演奏,形成短时间的不协和音的碰撞,甚至形成音响十分尖锐的“串音”,据说这种不协和的音响效果是受到了西班牙吉他音乐的启发。
第一部分:呈示部(1—40),乐曲以两句对话式的模式开始,伴随着欢快的装饰音,一问一答。也就是说,两小节的主题先是在高音区呈现,接着重复一遍:
然后,低音声部以跳音的形式进行着,即低八度再呈现、再重复,共有4句。其生动、明快,清晰、有趣。在演奏时,这4个小乐句不能呆板地弹成一模一样,要有变化。
在音色上,首先是模仿巴洛克的竖笛(Record),然后低八度模仿圆号,十分活泼。高音区,仿佛从远处先发出呼唤,然后轻声回应。接着像电影镜头一拉,转到跟前,再次发出呼唤,再次轻声回应。这里的力度要弹成mp-pp-mf-p,以体现出这种场景。
第6小节的两个高音“re”,显得十分有趣,有种敲三角铁般的音色,也像那种在宴会准备开始时,侍应生在敲酒杯的声音。
在技巧上,是双手交替的音阶训练;在音色上,从第9小节—11小节,则是转向了弦乐,变成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答:
这里很明显是一个弦乐的弓法,故此可用连奏。
第10小节的低音部第一个低音(mi),要和第二个高音(mi)断开,这才是正确的句法。第12小节开始,全部6小节用乐曲开始的节奏型,其中第12-15小节,旋律声部完全相同,同时调转至属调B大调。
这里的旋律虽然变成了五声部,但听觉上依然是主调音乐。
中声部从(la)、升(la)半音上行到主音(si),然后主音(si)持续了3小节,稳定了B大调的调感。
至于力度变化,看看这里的和弦标记:从平稳的E大调主和弦,转到B大调的V7和弦,再到有些上扬的IV6和弦,再到紧张尖锐的导7和弦……
这个片段充分地体现了西方音乐中和声的魅力。第19小节的副部主题:
此处有着很明显的舞蹈节奏。那么,斯卡拉蒂这段是什么舞曲呢?不难看出:该作品要描写的,是一个舞会的场景。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