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training是什么意思(trainingclub什么意思)
教师,英语,学生training是什么意思(trainingclub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还有一点就是智力上的差异,智力因素对学习外语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这也是国际上科研的一个热点——脑科学、认知科学,主要是研究人类大脑的开发。脑科学和认知科学是上个世纪自然科学研究的一个重大发现和课题。我们探讨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我们中国人学习外语和智力发展并不同步的问题。人们学母语时,智力发展和语言学习是同步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智力的发展学习母语。但是学外语则不同,我们中国的孩子都是到十岁或再早一两年才开始学习外语,而人的大脑发育是到六岁就基本上完成了90%,到二十岁时基本上就全部完成了,人脑的重量基本就定型了,智力发展基本完成而外语学习还没有开始,这两者并不是同步进行的,而且是矛盾的。这就决定了学习外语的过程不等于母语习得的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要学外语,而且要学好外语,这是很不容易的。近代几百年来我们都在寻求、探索一条这样的道路,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到现在还一直没有找到。有人说我们传统的方法好,但是我们的方法很不新鲜;也有人说,西方的方法好,但西方的方法也有缺点。其实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的时候,美国人就在云南搞过这样的实验,搞了以听说为主和阅读为主的实验、两个方法对比实验等等,但结果是没发现以听说为主的教法比以阅读为主的教法更好。后来在广东地区,由广外牵头也搞过交际法的实验,结果证明也失败了。那样的方法好在一时但不利于长期教学。1977年以来我们高考恢复之后又有人引进交际法,但还是以失败告终,没有什么成效。再后来我们又引进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实际上是强交际法。任务型教学也是有强势有弱势,强调真实的课堂、真实的语言交际,做事情、重视输出,实际上我们这是二语习得理念。二语习得理念并不是不好,关键是二语习得也有不同的学派。英语教师借鉴了什么,是不是把真正好的适用于我国教情、学情的东西学过来了。
好教师都有哪些条件?或者说,什么样的教师才算是好教师?
第一个条件,首先好教师要寓教于乐。教师不能给学生太大的压力,要采用启发式教学,要使你的课堂有趣,要生动但不一定要做游戏、做表演,那只是表面现象,是形式。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要看教师的本事,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师讲话的内涵等等。大家看我现在讲话也没有用什么高科技、也没在这摆弄电脑、播放花花绿绿的画面,大家不是也都听得进去么?作为英语教师,首先上课不要让学生们感觉太累,要是听你一节课累得要命,学生们就会吓怕了,下次不敢来上你的课了。课堂上要让学生保持轻松愉快的同时又能真正学到东西。
第二个好教师的条件就是教师自身的英语要地道。教师的英语好,本身就是个榜样(model),就是一个导师(master),会给学生起到表率作用。所以作为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一定要过关,要有真本事、高水平。好教师肯定是能让学生崇拜的。如果教师上课一开口英语就很差,知识点也讲不明白,那肯定是不行的。这样的教师,学生没办法去崇拜。教师有水平,学生就会觉得这教师太厉害了,是可以信服的。“亲其师信其道嘛”,所以这是第二个要素,好的语言教师语言必须要好。
第三个条件是教师讲的内容必须要清晰明确。教师或者用演绎式,或者归纳式,让学生听完之后就觉得思路清晰、理解准确。如果大家都觉得教师讲的好,但就是不明白,那就失败了。我记得早些年,有一次在我们那里给全县的教师进行培训时,有一位教师是东北师大的,学校比我好、名声也比我大,他给教师们进行了大概三个月的培训,说的非常好,但是教师们都没听明白,发音没模仿上来,结果培训没什么效果。后来我又进行了大约一周的培训,讲的都是很基础的东西,结果大家都听明白了。当然,我培训的时候教师们也是有先前三个月基础的,从那时起我得了个外号就是“明白教师”。我在课堂上就喜欢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发挥、提问,和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有时候我全英上课,有时候英汉都用甚至还有时全用汉语,根据不同情况,教授的内容决定采用什么样的课堂语言。这恰恰顺应了现在国际课程改革的新趋势,英国的课程标准,无论是英语、外语、还是其他学科都很简单,就三个词:“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s)、“理解”(understanding),就是这样,只要让学生明白就可以了。各种学科的核心理念都是这三个词。作为教师,我们讲课时该直接讲就直接讲,即多使用演绎法,先讲规则后举例子;也可用归纳法,先举例子,后讲规则;也可以用逻辑推理法等等,总而言之,最终目的是要讲明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第四个条件,就是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感兴趣、有热情,要对所有学生公平。我们当老师的谁都难免会更喜欢好学生,有的学生英语课上积极,成绩也好,考清华、北大,那我们能不喜欢吗?当然喜欢,这没什么不对。但是我们对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也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如果教师不喜欢他们,那就会产生一种“滚雪球”的负面影响,因为他们有朋友,也有影响力,万一闹起来,那整个班级都会受到负面影响的。我当了一辈子教师了,除了当过代理班主任之外没当过正式的班主任,但我的学生对我都特别好,包括差学生也爱上我的课,虽然成绩并不是都理想。所以,我的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策略,就是抓“中间”,即抓中等生。抓住了中等生就等于抓住了大部分,抓住了主体,抓住了“大多数”就好办了。好的学生你不必花费太多精力,因为众多的中等生后面追赶他们,他们自己有压力,怕那些人数众多的中等生赶上他们,他们的那些英语优势就没了,所以他们会很努力。此外,这些优等生英语好,也有自主学习的基础和动力,所以成绩就继续提高。后面的学生被大多数带动也就起来了,中等生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他们努力起来就一发而不可收,而且会带动整个班级的学习。中等、中上等、中下等,这些学生都可以作为中等生,一起来就一大批。千万不能“抓两头,带中间”,那样效果并不好,因为好学生你抓不抓他们成绩都好,那些学差生你单抓,太他们常常会适得其反,引起他们的反感,所以抓两头最后哪一头也抓不住,等于把大多数放弃了,结果会事倍功半,这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不符合素质教育精神。
第五个条件,教师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教学(make all the students participate)。我的上课方式基本都是研讨式,课堂教学是4P教学模式,从第一个P,准备(preparation)开始就让他们参与。我的学生上课之前必须要做好预习工作,否则他不敢上我的课,因为我上课一开始要提问,就是看他们做不做预习。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单词都背了,语法知识点都知道一点了,都心中有数了,这样上课就可以互动了,就可以有问题提出来了。然后我再进行第二个P,授课(presentation),这样上课就可以互动了。如果课前没有预习的话,那就不会有互动,他们就会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听你讲,这样一来包括以后的练习(practice)、产出(production)阶段,就都不能活泼、生动起来。我的课堂一直以来就是非常活泼的,都是研讨式教学。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