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攲斜怎么读_欹斜怎么读
母亲,的人,诗人攲斜怎么读_欹斜怎么读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题海拾贝】
1.“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2.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一语双关,看似是老朋友之间久别重逢,其实蕴含着对人世沧桑、身世飘零、盛世不再的惋惜和深沉的感叹,表达了作者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作者简介】
岑参(公元715-770年),唐代诗人。岑参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岑高”。有《岑嘉州诗》七卷。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作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衔接自然,明白如话,巧用典故,写出了诗人旅途的寂寞和凄凉,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故园。开头一个“遥”字,渲染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深切的思乡之情。接着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怜菊”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了“长安故园”。最后一句是想象,紧扣诗题中的“行军”二字,词句虚实结合,将惜花、思乡、感时伤怀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寄寓着诗人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强烈愿望。
【题海拾贝】
1.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重阳节;“登高”“送酒”“菊”(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2.“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作者简介】
李益(746-829),唐代诗人。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有名,《夜上受降城闻笛》,当时广为传唱。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情愫的诗作。全诗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触发了征人乡思的情愫。“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一夜”和“尽望”写出了征人深重而急切的思乡之情,不尽的乡愁溢于言表。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末句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
【题海拾贝】
1.这是一首边塞诗,说说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作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情愫和满心的哀愁。
2.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画面:诗歌前两句写了“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
艺术技巧:①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②对偶: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③情景交融:诗的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石硫合剂配方_石硫合剂配方和比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