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愚忠愚孝什么意思-历史上愚忠的人
孔子,论语,臣子愚忠愚孝什么意思-历史上愚忠的人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愚忠愚孝什么意思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愚忠愚孝什么意思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从上学时自己学习,到当了老师后给学生讲解,在“四书五经”里面,《论语》是接触最多的一部。但因身体原因,从讲台上退下来之后,蓦然间想到,自己一直认为很熟悉的《论语》,其实仔细读过的只是课本里出现过的,或是大家平日里经常说到用到的那一部分,远远不是全貌。而这样一部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的作品,又怎么能不从头到尾进行一次精读细读呢?
于是在2020年末,我特意买了一本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从头开始认真读了一遍,因为以前毕竟是读过《论语》,所以算作再读。断断续续地,我把自己读书后的一点粗浅想法发在了网上,算是读书笔记,起名叫“再读论语”。
但我随即发现,网上读者对孔子、《论语》偏见颇深,甚至一见这几个字,连内容也不看就破口大骂。有时我就问他们读过《论语》吗,一些人说这样的东西是不会读的,一些人则默不作声,但我猜想是没读过的为多。对自己没读过的书,没有了解过的人,他们又是怎样断定是坏的呢?这可以肯定,是别人这么说,别人骂,他也就跟着骂。
其实,不只是在网络上,孔子被骂已经很久了,从“打倒孔家店”、“批林批孔”到现在,也有些年头了。(当然,孔子被供奉、膜拜的时间更久,但这些供奉和膜拜其实也是偏离了孔子的思想的。)
在新旧社会思潮交替的时期,人们批评孔子,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孔子是束缚中国社会的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不批判你又批判谁呢?但是,可以理解并不代表就是绝对正确,如果孔子还活着的话,我想他一定会大喊一声“冤枉”。
我们如果仔细读读《论语》,就会发现,现代人所批判的封建思想,绝大多数并不是来自孔子,而是来自后世的儒家(主要来自一些宋明理学家),虽然他们都打着“孔孟”的旗号,但代表的其实不是孔子的思想。就像南怀瑾所说的那样,是后代的歪嘴和尚念错了经。孔子如果还活着,一定会出来再“曰”一句:“这些锅我不想背!”
后人批判孔子,主要是有以下这些原因。
一、愚忠愚孝。
愚忠愚孝是指不明事理,盲目愚蠢地尽忠尽孝。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很多。比如一个朝代灭亡了,君王了,大臣没能以相殉,便被批评不够“忠”;父母去世了,子女应该“哀毁削骨”,甚至要相从于地下,这才能算作十分的“孝”。当然,更为突出的是,对于君主父母的意思要绝对无条件的服从,也就是所谓的“君要臣,臣不得不;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这种被现代人批判的愚忠愚孝思想,真的是孔子的原意吗?
其实不然。
我们都知道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孔子思想中很重要的内容,也是现代人批评的重点,认为孔子给人划分了等级,造成了民众的愚忠愚孝。
其实这是对孔子思想的一种误解。这里孔子虽然强调了人和人不同的等级身份地位,但他更强调的是,无论哪一种身份地位的人,都应该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说,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那么,孔子虽然没说,我们自然也可以想到它的反面,如果君主没有尽到君主的职责,你就不要希望臣子尽到臣子的职责;如果父亲没有尽到父亲的职责,你就不要责备儿子没有尽到儿子的职责。如果“君不君”,自然就会“臣不臣”;如果“父不父”,你就别怪“子不子”了。所以,孔子所说的忠孝是有原则的,是有底线的。
比如鲁定公问君臣相处之道,孔子回答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臣子对君王的忠诚不是无条件的,君王以礼相待臣子,臣子才会向君王尽忠。与此类似的,孟子也说过:“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离娄下》)
而不是像后世那样,无论君王对你如何,你都要“奴才诚惶诚恐”。君王要砍你的头了,还得伸长脖子说“谢主隆恩”。
孔子还说过:“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就是说臣子按照道义事奉君主,如果不能行道就辞官归隐。
《论语》里还提到,在商朝末年纣王时期,“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孔子说:“殷有三仁焉。”面对无道的纣王,微子选择了离开,箕子做了奴隶,比干因为劝谏被杀了。孔子说:“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 在他的眼中,离去的微子和因进谏被杀的比干都是“仁人”,都是值得称赞的,并不是只有为君王献出生命才是唯一的选择。
但到了后世儒家,臣子的原则和底线统统没有了,变成了对君王的绝对服从。无论君王如何无道,如何荒唐,臣子都要无条件的尽忠,于是就有了所谓“雷霆雨露,俱是天恩”的说法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君王虐我无数遍,我待君王如初恋”。
对待孝的态度也是如此,“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话是后人说的,孔子没有说过。
孔子的学生子夏说“事父母,能竭其力”,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里说,“竭其力”就是尽力而为,讲求孝道也要量力而行,他引用古人的一副对联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尽到了心力就是孝。
孟懿子问孝。孔子说:“无违。”然后对学生进一步解释说:“生,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孝也不是无原则,无底线的,要符合“礼”。
总之,无条件、无原则的愚忠愚孝从来不是孔子是观点,后人以此来批判孔子,他如果地下有知,恐怕只能哀叹一声:“这个锅我不背!”
二、纲常礼教。
现在批判儒家的纲常礼教,除了忠孝问题、等级制度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妇女问题。
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戕害,“三从四德”“饿事小,失节事大”等等,其实都不是孔子的观念。
孔子三岁丧父,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母爱及母教对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除了那句充满争议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对这句话,后人有多种解释,是不是轻视妇女,还在两可之间),他没说过对妇女不敬的话。他的妻子去世后,他没有续娶,他儿子后,儿媳改嫁,他也没有阻拦。可见他对待妇女的态度是和后世的儒家不一样的。
所以,反对妇女改嫁,鼓励妇女守节甚至殉节的这些锅,孔子也不想背。
三、不知变通,迂腐。
孔子虽然强调遵守礼制,强调信义,但他的思想并不是迂腐古板不知变通的。比如《论语》里“阳货欲见孔子”一则,孔子虽然不愿意见阳货这个人,但在他送来礼物后,根据礼尚往来的原则,应该登门拜谢,孔子就趁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谢他。这样既符合礼制的要求,也避免了和他见面,不巧的是,他们还是在路上遇见了。孔子无奈之下答应了阳货“出仕”的要求,但并没有履行自己的承诺,他认为,对这样的乱臣贼子,是没有什么信义好讲的。
上一篇:工字笔顺-工字笔顺图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