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羁縻怎么读-羁縻与抚绥是什么意思
畏途,可畏,敬畏羁縻怎么读-羁縻与抚绥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畏惡(畏恶),◆1.畏懼。○《戰國策‧魏策二》:“[魏王]之愛習[魏信]也,甚矣;其智能而任用之也,厚矣;其畏惡嚴尊[秦]也,明矣。”○[鮑彪]注:“惡,猶憚也。”○[三國][魏][劉劭]《人物志‧材理》:“說直說變,無所畏惡。”◆2.忌恨;憎惡。○《史記‧淮陰侯列傳》:“[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上﹞今見我毀壞,顏色非故,必畏惡吐棄我,意尚肯復追思閔錄其兄弟哉!”[清][蒲松齡]《聊齋志异‧采薇翁》:“前進嚴飭之策,士兵已畏惡之,至此益相憾怨。”
畏敵如虎(畏敌如虎),◆害怕敵人就像害怕老虎一般。語本《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復出[祁山]”[裴松之]注引[晉][習鑿齒]《漢晉春秋》:“[賈栩]、[魏平]數請戰,因曰:‘公([司馬懿])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明]徐光啟《謹申一得以保萬全疏》:“省兵之餉并以厚戰士,以精器甲,自然人賈勇,何至如今畏敵如虎,視營伍如蹈阱乎?”
畏刀避箭,◆比喻遇戰事退縮不前。○[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二摺:“我養軍千日,用軍一時。空有滿朝文武,那一個與我退的番兵?都是些畏刀避箭的!”
畏避,◆因畏懼而躲避。○《漢書‧酷吏傳‧嚴延年》:“大姓[西高氏]、[東高氏],自郡吏以下皆畏避之,莫敢與啎。”○《舊唐書‧王求禮傳》:“﹝[求禮]﹞忠謇敢言,每上封彈事,無所畏避。”○[毛澤東]《井岡山的鬥爭》:“沒有代表大會作依靠的執行委員會……對白色勢力的畏避或鬥爭不堅決,到處發現。”
畏逼,◆I亦作“畏偪”。懼怕。[晉][陸機]《謝平原內史表》:“畏逼天威,即罪惟謹,鉗口結舌,不敢上訴所天。”◆II亦作“畏偪”。1.威迫。[晉][潘岳]《楊荊州誄》:“[吳]夷凶侈,偽師畏逼,將乘讎釁,席捲南極。”○[唐][元稹]《贈太保嚴公行狀》:“非夫上取信於其君,下取信於其友,權近不疑於畏逼,我旅賴我以安全,其孰能如此哉?”◆2.受脅迫。《新唐書‧李石傳》:“始,[訓][注]亂,權歸閹豎,天子畏偪,幾不立。”◆3.指脅從者。[唐][元稹]《祭淮瀆文》:“不殄渠魁,不虐畏逼。”
畏備(畏备),◆畏懼戒備。○《漢書‧王莽傳中》:“吏民上封事書,宦官左右開發,尚書不得知。其畏備臣下如此。”
畏愛(畏爱),◆I敬佩愛戴。語出《禮記‧曲禮上》:“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東觀漢記‧秦彭傳》:“春秋饗射,升降揖讓,務禮示民,吏民畏愛,不敢欺也。”○[唐][韓愈]《與鄂州柳中丞書》之二:“其所以服人心,在行事適機宜,而風采可畏愛故也。”○[宋][歐陽修]《水谷夜行寄子美聖俞》詩:“其間[蘇]與[梅],二子可畏愛。”◆II威嚴和仁愛。○[唐][白居易]《御功臣之術》:“恩榮並加,畏愛相濟。”○[宋][范仲淹]《奏乞陝西主帥帶押蕃部使》:“今來[環州][种世衡]、[原州][蔣偕],撫馭蕃部,最有畏愛,緩急可以呼集使喚,欲乞朝廷先授此二人兼管轄蕃部使。”
威畏,◆1.以威勢使之畏服。○[唐][柳宗元]《唐鐃歌鼓吹曲‧河右平》:“濡以鴻澤,皇之聖;威畏德懷,功以定。”◆2.可懼的威勢。○《前漢書平話》卷上:“[子房]愕然驚恐,謂曰:‘方今天下初定……[信]若有變,非[羽]之敵也。○[信]之威畏,王自思之。’”
望而生畏,◆見了令人害怕。語本《論語‧堯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清][昭槤]《嘯亭雜錄‧博爾奔察》:“上放煙火,有被煙薰嗽者,[博]笑曰:‘此乃素被黃煙所薰怕者,故望而生畏也。’”[康有為]《上清帝第六書》:“一省事權皆在督撫,然必久累資勞,乃至此位,地大事繁,年老精衰,舊制且望而生畏,望其講求新政而行之,必不可得。”○[朱自清]《<經典常談>序》:“我國經典,未經整理,讀起來特別難,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結果是敬而遠之。”
貪生畏(贪生畏),◆貪戀生存,害怕亡。○《漢書‧文三王傳》:“今[立]([劉立])自知賊殺中郎曹將,冬日迫促,貪生畏,即詐僵仆陽病,徼幸得踰於須臾。”○[明][陳繼儒]《讀書鏡》卷一:“夫貪生畏,人物同也,愛戀親屬,人物同也。”○[清][計六奇]《明季北略‧論明季致亂之由》:“百姓無饑饉之虞,猶或貪生畏。”亦作“貪生惡”、“貪生怕”。○[漢][司馬遷]《報任安書》:“夫人情莫不貪生惡,念親戚,顧妻子。”○[元][孟漢卿]《魔合羅》第三摺:“只見稟牆外有個受刑婦人,在那裏聲冤叫屈,知道的是他貪生怕,不知道的則道俺衙門中錯斷了公事。”○《水滸傳》第七六回:“都似你這等懦弱匹夫,畏刀避劍,貪生怕,誤了國家大事。”○[明][焦竑]《玉堂叢語‧行誼》:“貪生惡,固人常情,然吾終不為不義屈。”○[柳青]《銅墻鐵壁》第十五章:“那人在土地革命時被敵人捉住,貪生怕,幫助敵人做了事。”
聳畏(耸畏),◆震驚畏懼。聳,通“悚”。○《新唐書‧裴度傳》:“[度]諫曰:‘比陛下月率六七臨朝,天下人知勤政,[河朔]賊臣皆聳畏。’”○《朱子語類》卷一二九:“為相正要以進退人才為先,使四夷聞知,知所聳畏。”
視為畏途(視爲畏途、视为畏途),◆語本《莊子‧達生》:“夫畏塗者,十殺一人,則父子兄弟相戒也。”後因以“視為畏途”謂把某一處所或事情看得危險、艱難。○[清][朱梅崖]《答鄧副使悔庵書》:“近來[河]務方殷,仕者視為畏途,伏祈執事謹持之為禱。”○[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一:“本來是人人視為畏途的[銅河],更好像完全化為了地獄。”◆补证条目■谓把某一处所或事情看得危险、艰难。○清林则徐《控制镇兵勇并察看各提镇优劣片》:“即如征調出師,在别營視爲畏途,而該處趨之恐後。”
施無畏,◆梵语abhayadna(或abhayapradna)的意译。谓皇帝或国王赐给臣下在御前直言无须忌惮的一种特殊待遇。○《杂宝藏经·弃老国缘》:“王聞是已,極大踴悦,而問臣言:‘爲是自知,有人教汝?……’臣答王言:‘非臣之智。願施無畏,乃敢具陳。’”○又《提婆达多放护财醉象欲害佛缘》:“時王問言:‘此是何鴈?’鴈王答言:‘是我眷屬。’王即施無畏,内外宣令:‘不聽殺鴈。’”按,敦煌写本《唐太宗入冥记》作“賜無畏-賜無畏”。
善畏,◆胆小。○《荀子·解蔽》:“夏首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其爲人也,愚而善畏。”○南朝宋刘孝标《东阳金华山栖志》:“予生自原野,善畏難狎。”
三畏,◆儒家指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論語‧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三不足畏,◆[宋][王安石]為變法而指出的“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主張,簡稱“三不足畏”。見《宋史‧王安石傳》。○[清][錢謙益]《<春秋匡解>序》:“自[王氏]之新學與新法並行,首絀《春秋》,以伸其三不足畏之說。”參見“三畏”。
上一篇:爱丽丝漫游奇境读后感100字-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后感100字六年级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