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重生之再度为皇_忘羡之再度重生2
所载,熊皮,到了重生之再度为皇_忘羡之再度重生2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从宋代一直到清代,熊因为拆字为“能火”而被视为火灾的凶兆。中国历史上发现熊有“能火之应”的第一人是宋高宗时担任开府仪同三司(注:一品文散官)的高世则。据《陶朱新录》所载,“绍兴(南宋高宗年号,1131年-1162年)己酉,永嘉(今温州市永嘉县)火灾,前数日有熊自楠溪之江浒跃入小舟,渡至城下。初不惧人,命猎士杀之。时高开府世则寓城中,谓其倅(同“卒”)赵允蹈曰:‘熊于字为能火,郡中宜慎火。’赵笑不以为然,果延烧官民舍十七八,独州治存焉”。明代弘治年间,一位地方官根据高世则的历史经验成功预测了火灾。据《明史·五行志三》所载,“(弘治)十一年(1498年)六月,有熊自西直门入城,郎中(注:正五品官员)何孟春曰:‘当备盗,亦宜慎火’……是年,城内多火灾”,当时的官员就是。后来万历年间,《定州志》中也记载了“万历十三年(1576年)秋八月,有熊入州境,熊自西山来,至于位村(位于今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一带),获之,是后多火灾,人以为熊‘能火之应’”。后来到了崇祯末年,“见熊有火”又再度发生。时任上犹县(今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知县的周婴后悔没能根据历史经验加以预防,导致大火从正月初一一直烧到了三月,后来周婴在《巵林·卷五》中详细记载了此事:“崇祯壬午(1642年)岁杪(即岁末),上犹南乡民于大林中搏得一熊,舁(yú,多人共举)致堂下,邑民聚观……致予答言:‘此熊耳,亟当慎火。’半月许,为癸未元日朝贺毕,次诣学宫,忽见城东火光烛天,出视之,已延烧百余家,几及县门而止,随而处处火起,廨中亦灾,禜禳(yǒng ráng,祭祀禳灾)于百神,三月乃息。余亦偶忆‘能火’之言,不知其又验也。”到了清代,孔剑秋在《心向往斋谜话》中转引《扬州营志》载,“新城缎子街一带铺户,每于晚间发见黑人在屋上跳跃往来,或疑是窃贼,执梃捕之,旋复不见。有人曰:此‘熊’也,‘熊’为‘能火’,祝融氏将税驾(tuōjià,解下驾车的马)而来耶?未几,其地果成焦土。”
正因熊有“能火之应”,所以在宋明两代并不见皇室有猎熊的记载,反而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颇好射熊。北宋年间,辽国的契丹皇室,不仅皇帝喜好猎熊,甚至皇太后也能射熊。据《辽史·兴宗本纪》所载,“重熙五年(1036年)九月癸巳,猎黄花山,获熊三十六,赏猎人有差”;《辽史·卷二十二·道宗本纪》载,“(清宁)八年(1062年)……秋七月甲子,射熊于外室剌”,“咸雍元年(1056年)……秋七月丙子,以皇太后射获熊,赏赉百官有差”;《钦定续文献通考》载,“(大康)九年(1083年)……九月射熊于白石山”。金国的皇室也同样喜好狩猎,据《辽史·天祚皇帝本纪》所载,“(天庆二年,1112年)二月丁酉……(完颜阿骨打)其弟吴乞买、粘罕、胡舍等尝从猎,能呼鹿,刺虎,搏熊。上喜,辄加官爵。”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弟弟们曾陪同辽国末代皇帝耶律延禧一同狩猎,他们刺虎搏熊的本领让天祚帝大喜过望,也因此受到了加官晋爵的赏赐。
图10:郎世宁等绘《乾隆皇帝殪熊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在清代前中期,狩猎作为帝国对外彰显武力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不论是最初的盛京行围还是后来的木兰秋弥,皇室成员能猎得熊是一种无上的荣耀(图10)。据《钦定盛京通志·卷十五》所载,皇太极“甲戌(即天聪八年,1634年)行围,并曽殪之,罴重千余斤,熊亦及半”,皇太极后来把两张最大的“罴皮”挂在宫殿里,民间据此杜撰出了“镇殿侯”的传说。满清入关后,每年定期举行木兰秋弥,正如康熙帝所训示的那样:“围猎必讲武事,必不可废,亦不可无时。(《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一百二》)”。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八月己未,康熙帝与御前侍卫回顾自己一生行猎所得:“朕自幼至今、凡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三十五、熊二十、豹二十五……”(《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二百八十六》)后来雍正帝即位,终日忙于朝政,并且厌恶杀生,所以其在位的十三年间中断了木兰秋弥,但他仍勉励后世子孙“当遵皇考所行习武木兰,毋忘家法”(《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一千一百六十四》)。乾隆帝小时候曾跟随康熙帝参加木兰秋弥,一次射熊的经历成为了他一生最深刻的记忆,《钦定热河志·卷四十六》对此有翔实的记载,在乾隆帝晚年还曾感念此事,“家国诘戎矢弗谖(国家整备军事莫不敢忘),五十三年事重忆射熊,于此始承恩”。然而,道光帝即位后,于道光四年(1824年)正月上谕内阁“再今岁秋狝木兰,允宜遵循成宪,肄武绥藩,然不可不审度时事,量为展缓(《清实录·道光朝实录·卷之六十四》)”,国力的衰微让道光帝不得不暂停了木兰秋狝,直至清末也再没有恢复。当熊的形象在清晚期再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时,它不再是祖先的图腾,亦不是帝国的赫赫武功,而是成为了《东亚时局全图》中外国势力(即俄国)的象征(图11)。
图11:谢缵泰绘《东亚时局全图》
责任编辑:臧继贤
校对:张艳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