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李世绩 唐朝名将李世绩
贞观,名将,初唐李世绩 唐朝名将李世绩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勣奉上忠,事亲孝,历三朝未尝有过,廉慎,不立产业。临危守义,类文聘之怀忠;建策承恩,同奉春(娄敬)之得姓。”(《新唐书·卷九十三·列传第十八》)
其次,李世勣人设立得稳。
乍看之下,初唐两大名将李靖、李世勣都没啥山头,不过这二位的“孤臣”却当得截然不同。李靖下了战场就活得战战兢兢,不是“恂恂然似不能言”就是“阖门自守”。孤得简直没法再孤,结果还是没完没了的遭人弹劾。除了李世民信任他外,在同僚间可谓是活得人嫌狗憎。而李世勣则截然不同,在战场上他非常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与同僚和部下搞好关系;一旦打了胜仗,军功和财物统统推让给部下,所以人人都愿意追随李世勣打仗;回到朝堂上,他更是与人为善,从不结怨,所以大家都觉得这货是个好人,谁要闲着没事想弹劾他,肯定不会招人待见。
所以在皇帝眼中,李靖和李世勣都是值得重用的孤臣;在同僚眼中,李靖依然是招人烦的孤臣,而李世勣别看没山头,但哪个山头都能平趟,自然是人缘好得不得了,这还孤臣个毛线?
最后,李世勣遇事从不出头。
既擅谋国又擅谋身——这才是国之良臣名将该有的做派
在瓦岗军翟李火并中,其实李世勣啥都没干,就想开溜,结果惨遭“门者斫之伤颈”(《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三·隋纪第七》),算是遭了池鱼之殃。
其实这就是李世勣格的真实写照——遇事首先想到的是自保而非出头,即便要有所行动也是谋定而后动。
义宁元年(公元618年)瓦岗军全面溃败,李密率部降唐,而程知节、秦琼等人则投奔了王世充。唯独坐守黎阳的李世勣不动如山,还趁机吞并了大片原属李密所辖的地盘。尽管此时他早有降意,更不看好王世充的前途,但仍等到李密等人受到了很好的安置以后,才于次年率部降唐,还获得了“感德推功,实纯臣也”的好评。
关于李世勣在玄武门之变中的表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自相矛盾。但可以确定的是当李世民兄弟相残、逼父退位之时,这货远远的蹲在并州装狗,反正啥也没干。所以李世民登基后,李世勣既无大功也没犯错,该干啥继续干啥。
知道为啥李世民说他“不能大胜,亦不大败”了吧?这家伙混仕途跟打仗简直就是一个路数——哪怕立功的诱惑再大,也要先想着如何自保,反正不逼急了绝对不肯冒险。
所以李世勣连灭三国、历三朝而不倒的功勋在初唐的一票良臣名将中几乎是独一档的存在,但在后世的风评口碑却不如李靖,其实皆源于此。毕竟写史书的那帮家伙从来看不得别人好,统统都是谁倒霉了夸谁,谁走运了就贬谁。
当然这货受人诟病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在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李治欲废王皇后、改立武则天时,态度极其暧昧:
“它日,李勣入见,上问之曰:‘朕欲立武昭仪为后,遂良固执以为不可。遂良既顾命大臣,事当且已乎?’对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上意遂决。”(《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九·唐纪十五》)
其实这倒是有点冤枉老李了。且不说这是他遇事从轻易不出头表态的格使然,就说这种皇帝家事本就不是当臣子的该轻易插手的,即便插手基本也是白扯——当时蹦着高反对废王立武的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是啥下场?还不是因此连遭贬黜,最终于非命?再加上个李世勣,难道就能改变李治的心意?
再说李世勣又不是能掐会算,在当时谁能想到那位武昭仪居然能篡唐立周、当上了史上无二的女皇帝?
李敬业造反除了成就了骆宾王的一篇檄文,好像没起到任何作用
不过就算打李世勣也想不到的是,他稳如老狗了一辈子,却生下了个“不肖子孙”——光宅元年(公元684年),身为太后的武则天刚废了李显的帝位,还没等那些李唐宗室和满朝的“忠臣”有啥反应,李世勣的孙子李敬业倒义愤填膺的先造了反。结果这货兵败身不说,还连累自己的爷爷被追削所有官爵,连坟头都被刨了。
若李世勣泉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百合花能放在卧室吗)-百合花和玫瑰花可以放在卧室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