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李世绩 唐朝名将李世绩
贞观,名将,初唐李世绩 唐朝名将李世绩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按照李老爹制定的规矩,除非李世勣脑子进水改名叫“李世民勣”才须避讳,哪怕是叫了“李世勣民”都无须改名。所以李世勣得多有闲心,才会无聊到给自己改名?
同理,在贞观年间三省六部中的那个民部,也无须改名叫户部。
等到李治这个李老爹的熊儿子上台后,情况就变了。
“避讳”到了宋明以后穷讲究更多,像图中“弘”字缺笔就是典型的避讳写法
话说这位唐高宗之所以能接他老爹的班,除了哥哥们成全以外,靠的主要就是“仁孝”二字。所以在即位之初,面对满朝老爹留下的老臣悍将,李治欲稳固地位、建立威信,干脆高举起“孝悌”的大旗,拿他老爹的名讳瞎折腾:
“先是,太宗二名,令天下不连言者勿避;至是,始改官名犯先帝讳者。”(《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唐纪第十五》)
从此以后,民部不复存在,成了户部;而早已威震海内的大唐名将李世勣,也只好改叫李勣。
所以对这位千古名将,在大唐朝立国之前,我们大可以叫他徐世勣;而在武德、贞观的30多年里,大唐的英国公就叫李世勣;至于唐高宗即位直至他辞世的10几年里,世间就只有李勣了。
为了行文方便,以下还是统称他为李世勣——毕竟他在立下人生中的大部分功业时,都叫这个名字。
李世勣无愧于在初唐时能与李靖并称的名将。提起初唐乃至全唐的名将,总是绕不开“二李”,即李靖和李世勣
不过这两位名将的作战风格却截然不同,仿佛两个极端。李靖擅出奇兵,而且总是喜欢力排众议,发动出人意料的奔袭战、闪击战,最终一战而功成。灭萧铣是如此,平辅公祏之叛是如此,雪夜破襄城更是如此,只有大破吐谷浑算是慢的,也不过打了大半年而已。
李靖与李世勣的作战风格截然不同
当然这种风格的形成可能跟李靖坎坷的经历有关——他首次参与大规模战事时已经年过半百,而且还官职低微、声名不显。在那个人均寿命不过30出头的年代,想来李靖对于建功立业有着很强烈的危机感和迫切感,这对他作战风格的形成恐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而李世勣则不同。从他不到20岁加入瓦岗军直到75岁攻灭高句丽,在李世勣近60年的戎马生涯中历经过的大小战事简直数不胜数。要是他也像李靖那样总是爱行险出奇(李靖一生中打过的仗真不多,其中大战只有四次),估计坟头上的草早就长出过不知道多少茬了,哪还能活到76岁得以善终?
所以李世勣的作战风格就是一个“稳”字当头,按现在网络上的流行语就是“稳如老狗”。
对此,李世勣的大老板李世民自然是深谙于心。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他在品评麾下名将时,曾意味深长的说道:
“于今名将,惟世勣、道宗、万彻三人而已,世勣、道宗不能大胜,亦不大败,万彻非大胜则大败。”(《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唐纪第十三》)
李世民说出这段话的背景是在加封薛万彻为代州(今山西代县)都督、右武卫大将军之后,不久之前还曾将妹妹丹阳公主嫁给了这位废太子李建成曾经的心腹爱将——由此可见他对于老薛的信重和喜爱。
这位薛大将军“非大胜则大败”,看起来就不咋靠谱,为啥李大帝还如此青睐于他?原因很简单,同道中人嘛。这位曾经的秦王殿下一旦上了战场上,就是个纯粹的赌徒,哪怕只有一分把握也敢带着全军发疯(而且这位以虚心纳谏著称的贞观大帝到了战场就六亲不认,谁劝都不听)。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虎牢关之战,这货领着3000多骑兵就敢朝窦建德的10多万大军发动决冲锋。不过李大帝天资高、运气好,所以屡赌屡赢,就败给过薛举一回;薛万彻虽然本事次点、运气坏点,但怎么说也算是同道中人,自然是怎么看怎么顺眼。
李世民作战最好行险,自然跟稳重的李世勣八字不合
同理还有李靖。老李平常谨小慎微,上了战场胆子就大到没边儿,经常比李大帝还疯。所以这对君臣才会那啥看绿豆,一生都惺惺相惜。
相比之下,李世勣的用兵风格则截然不同:
“每行军用师,颇任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与人图计,识其臧否,闻其片善,扼腕而从。”(《旧唐书·卷六十七·列传第十七》)
懒得翻译。简单说就是李世民视战事为“急惊风”,而李世勣却是个“慢郎中”。他打起仗来一定先是认真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再有条不紊的把一切准备就绪,并将各种意外情况的应对方式都交待得差不多了,才磨磨蹭蹭的开始打架。而且一定打得有板有眼,基本上是谁都挑不出毛病的那种打法。
因此,这位大唐名将也经常遭人诟病,甚至在当前的网络上还有不少人称其为“水货”。至于证据,我见得最多的就是说这货打了无数败仗。
有多“无数”?我来总结一下——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没守住黎阳,又因窦建德挟其父徐盖为质,被迫投降,后逃归长安;次年打宋金刚时,“战小却,为贼所乘”(《旧唐书·卷二·本纪第二》),多亏李世民率军反击扭转颓势;又次年打刘黑闼,所部5千步卒曾一战皆没,李世勣仅以身免;之后与刘黑闼再战于临洺,李世勣所部又被袭营,到底被打成啥样不知道,反正李世民又救了他一回;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攻打高句丽时围攻辽东城12日不克,结果李世民赶到后一日破城;乾封二年(公元667年)灭高句丽一战中,因李世勣部署不当导致新城被袭,最后还得靠薛仁贵救场。
大致就这么多了,而且基本属实,在正史中都能找到出处。
不过因此就否定李世勣真正可称之为“无数”的战功,甚至否定他作为名将的资格、称其为水货,我觉得不仅是偏颇,而且弄不好是脑子长歪了。
有些人在挑刺时,经常会故意眼瞎耳聋口哑面瘫
证据实在是太好找了——较之我累花了眼才找出的那么几个败绩,李世勣打过的胜仗简直可以信手拈来,丝毫不费力气。
瓦岗军时期,李世勣曾一战击败并阵斩大隋名将张须陀,又数次大败一代枭雄王世充和宇文化及。后又攻克黎阳,使得瓦岗军势力大涨、声威大振,达到了其最鼎盛期。
在归唐后的统一之战中,李世勣追随秦王李世民主打北方战场。话说在初唐年间爆发的历次战事中,大唐朝打得最费劲、损失最大、败得也最多的非武德年间的北方之战莫属。窦建德、王世充、薛举、宋金刚、刘武周、刘黑闼等个个都是硬茬子,与之相比,南方诸侯如萧铣、杜伏威、沈法兴、辅公祏就是帮战五渣,根本不值一提。而那些光芒万丈的大唐名将们只要趟进北方这个烂摊子几乎个个吃瘪倒霉,被揍得全军覆没乃至被俘的有一大堆,连战无不胜的秦王殿下都曾被打得差点“仅以身免”:
“壬子,战于浅水原,八总管皆败,士卒者什五六,大将军慕容罗睺、李安远、刘弘基皆没,世民引兵还长安。”(《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五·唐纪第一》)
所以在此期间李世勣虽然表现得不怎么出彩,还打了不少败仗,但基本都是无碍大局的小败,并没影响到大局,更不足以颠覆唐军的胜势。更重要的是,作为非嫡系将领,李世勣在此期间一直追随李世民作战,使得后者对他有了深刻的了解,更是搞到了这位大唐名将的“使用说明书”:
上一篇:(百合花能放在卧室吗)-百合花和玫瑰花可以放在卧室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