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李世绩 唐朝名将李世绩
贞观,名将,初唐李世绩 唐朝名将李世绩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李世绩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李世绩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唐开元年间,正是唐玄宗李隆基处于人生巅峰的时刻——他治下的江山不仅国泰民安,而且富庶的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在大唐之外,那些不服不忿的蛮夷要么被揍得落花流水,要么乖顺得一塌糊涂,“天可汗”的美名再度响彻大漠草原。在志得意满之下,这位在历史上名声毁誉参半的皇帝理所当然的要搞些“形象工程”,以求青史留名。于是他跑去泰山封了禅,修了集贤殿书院,编订了《大唐开元礼》、《大唐六典》等法典,又大搞藏书,使得“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新唐书·卷五十七·志第四十七》)。
中国的武庙祭祀文化起源于唐开元年间
而李隆基的另一大创举,就是在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首开了武庙祭祀文化的先河:
“丙申,初令两京诸州各置太公庙,以张良配飨,选古名将,以备十哲;以二、八月上戊致祭,如孔子礼。”(《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三·唐纪第二十九》)
皇帝张张嘴,臣子跑断腿。为了确定谁才有资格能陪着姜太公享受后人的供奉香火,一大堆大唐朝的名臣良相们不知翻烂了多少本古籍、吵哑了多少回喉咙,终于凑齐了所谓的“武庙十哲”。他们分别是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列于右;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列于左。同时因为皇帝指定的缘故,张良的地位高出一头,获得了“副祀”的资格。
话说入选武庙十哲的诸位名将的资格问题,肯定会有所争议。比如白起能入选,那么让同列“战国四将”的“翦颇牧”情何以堪?比如长驱域外千百里、扬大汉威名于塞外的汉之卫霍为啥榜上无名?再比如当时距李靖、李勣辞世不过几十年,在那个越古越牛、越老越神的年代,二李之所以能入选,是不是大唐王朝在作弊?
一将功成万骨枯——华夏自古以来多灾多难,相应的就是名将辈出
这种争议其实没啥可奇怪的,毕竟“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比如要是让我在初唐名将中挑两位入选十哲,那么将骑兵突击战术玩得出神入化,一生中“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旧唐书·卷八十三·列传第三十三》)的悍将苏定方就必是首选。
这当然不是说李靖和李勣就没有资格。李靖先不去说他,李勣作为史上少有的不但战功赫赫,而且能得善终,同时在老板、同僚、下属乃至敌人都有口皆碑的人物,实在是堪称历代名将之典范。
李勣就是李世勣,也是徐世勣,但还真不能乱叫一气。在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吕布因屡降屡叛而被讽为“三姓家奴”,如今更在网络上被调侃成了义父杀手。不过这种事情在隋唐交替之际压根都不算事,那会儿的名臣名将中“两姓”、“三姓”那啥的遍地都是,大将秦琼还曾“四姓”过,被誉为“人镜”的著名谏臣魏徵甚至玩过“五姓”,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其实说魏徵“六姓”也行——鲜为人知的是,老魏在降唐后又曾被窦建德俘虏过,而且立场还不咋坚定,给老窦当过一阵子起居舍人。之后秦王李世民干掉了老窦,魏徵等于是二度降唐。)
在初唐,两姓、三姓那啥算履历清白,四姓、五姓也不耽误人家当名臣
相较之下,李勣的经历相对单纯。他一出道就上了瓦岗,瓦岗完蛋之后就降了唐,此后便从一而终,在初唐那个降臣遍地走、叛将多如狗的年代,绝对算得上是履历清白。
不过这货让人比较头疼的是他的名字:徐世勣、李世勣、李勣——我们到底该怎么称呼他?
这个问题曾有不少朋友问过我。严格的讲,这家伙虽然有过两姓两名,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真不能乱叫一气。
他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功,出身平北祖上房徐氏。虽然老徐家算不上什么名门大族,但也是豪富之家,在当地非常有影响。所以徐世勣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文武兼资,堪称少年天才。
隋大业末年天下板荡,兵灾四起,不甘寂寞的徐世勣就近加入了翟让领导的瓦岗军。从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到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间,他为瓦岗南征北战而且几乎无一败绩,在不管是史实还是传说中的瓦岗军众多大将中,战功无人能出其右。
而且徐世勣在降唐之时还不计前嫌的推功给李密(李密在与翟让内讧时,差点连徐世勣一起干掉),这就让唐高祖李渊更加青睐于他。为了笼络住这个杰出的人才,李渊不但不吝加官晋爵,还特地赐以国姓李氏:
“高祖大喜曰:‘徐世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诏授黎阳总管、上柱国,莱国公。寻加右武候大将军,改封曹国公,赐姓李氏,赐良田五十顷,甲第一区。”(《旧唐书·卷六十七·列传第十七》)
说实话,大唐朝的国姓其实并不咋值钱,起码在初唐时就曾被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大规模批发过。像什么突厥、铁勒、契丹、党项、靺鞨等异族的一大堆向大唐降附的首领,大多能获赠国姓一枚;同时像那些曾经在隋末乱世风云一时,后来又迫于大势降唐的枭雄如罗艺、杜伏威、高开道、郭子和、刘孝真等,也大多被改了李姓。被改了姓的异族首领暂且不说,那些曾经跟大唐做过对头又被(羞辱的)赐了李姓的一代枭雄们,大多被闲置冷落,甚至不少还被找茬砍了脑袋。而初唐之时被赐李姓而又屡受重用,最终位高权重的除了徐世勣外再无第二人——从这个角度看,赐姓不值钱,但徐世勣的这个赐姓却非常值钱。
因为唐高宗李治没事瞎折腾,所以后世通常以“李勣”称之
徐世勣生于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在人生的头26年里,只要提到这位杰出的青年才俊,与之相伴的一定是徐世勣这个名字。
而从武德二年开始,徐世勣就变成了李世勣,并且这个名字足足伴随了他30多年的时光。也可以说,在这位初唐名将人生中最辉煌、最高光的那段光阴里,他的名字就是李世勣,也只能是李世勣。
现在有很多资料都声称(包括某某百科),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即位为帝后,李世勣为了避皇帝之讳,改名李勣——这纯粹是胡诌八扯。
有关史料白纸黑字,已经把这个问题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李勣,曹州离狐人也。隋末徙居滑州之卫南。本姓徐氏,名世勣,永徽中,以犯太宗讳,单名勣焉。”(《旧唐书·卷六十七·列传第十七》)
也就是说,李世勣是直到唐高宗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才改名李勣的。从武德二年始直至整个贞观年间,他从未改过名。
那么在李世民活着的时候,李世勣为啥不去避讳,直到这位贞观大帝挂了以后才想起来?
这就要说到李世民和李治这对父子的不同之处。李老爹为人豪爽大气又不拘小节,对那些狗屁倒灶的繁文缛节烦不胜烦,为此还专门下了一道“二名不偏讳令”:
“依礼,二名义不偏讳。尼父达圣,非无前指。近世以来,曲为节制。两字兼避,废阙已多;率意而行,有违经语。今宜依据《礼》典,务从简约,仰效先哲,垂法将来。其官号、人名及公私文籍,有世及民两字不连读者,并不须避。”(《传世藏书·集库·总集》)
上一篇:(百合花能放在卧室吗)-百合花和玫瑰花可以放在卧室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