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李世绩 唐朝名将李世绩
贞观,名将,初唐李世绩 唐朝名将李世绩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隋炀帝劳百姓,筑长城以备突厥,卒无所益。朕唯置李世勣于晋阳而边尘不惊,其为长城,岂不壮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六·唐纪第十二》)
啥意思?李大帝手中有两柄宝刃,一曰李靖,二曰李世勣。李靖者,绝世之神兵也。一刃既出天下辟易,但用之过甚伤人亦能伤己,故例不轻出(主要是这货太爱冒险,用多了容易出事);李世勣者,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也。虽折而不挠,虽阙而不荏,谓之君子勇也,故可常用于四方。
所以在贞观年间,李靖就捞着两次出征,李世勣则几乎无战不在,无时不战。
初唐之所以能将星云集、战无不胜,多亏有了李世民这个知人善任的“总舵手”
而令李靖一战封神的雪夜破襄城,李世民之所以大胆放手令其冒险突袭,也是因为有让他信任的姐夫柴绍以及用兵稳如老狗的李世勣在两翼护法——即便李靖突袭失败,有柴绍和李世勣在也足以稳定局面,再说还有稳健不亚于李世勣的李道宗千里包抄颉利的后路,此战起码也能立于不败之地。
李靖一战大捷以后,恰是李世勣稳稳的堵住了颉利的去路,并俘其部落5万余口。
而且李世勣年轻时用兵稍显毛躁的不足,李世民也看在眼里。于是从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直到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间)的16年间,他一直把李世勣扔在并州的边防线上打怪升级,终于磨砺出了一个贞观中后期大唐军方的顶梁柱。
从贞观十五年到二十年,李世勣数次出击漠北、邀战薛延陀,不断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将其拖瘦拖垮,直至亡国;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李勣随李世民讨伐高句丽,独率一军连破盖牟、辽东、白岩等城,并参与安市城之战;乾封元年(公元666年),73岁高龄的李勣再度挂帅担任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二征高句丽。历两年,终于灭亡了这个曾困扰隋唐两朝的强敌。
纵观李世勣一生,内战不提,仅外战中就灭掉了东突厥、薛延陀和高句丽三国——这样的名将要还是水货,世间还有谁堪称名将?
如果用一个词汇评价战场之外的李世勣,我还选“稳如老狗”。如果说军事成就上,李世勣在灿若星河的初唐名将中能排到第几位还有些争议的话,那么他在仕途上的成就则堪称无人能比。比如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能历经高祖、太宗、高宗三朝始终屹立不倒且备受重用的唯有李世勣与程知节,而程知节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的重要和影响力显然无法与李世勣相比。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混得最好、最稳的就是排名倒第二的李世勣
其实他能做到这一点非常的不容易,为啥?因为在当时的朝堂上,李世勣属于是没门没派的独立山头,在这一点上他跟李靖非常相似。可是后者混成啥样?要么就是皇帝(李渊)跳着脚要砍他,要么就是同僚们拿他当棉花弹,最后把自己搞成了孤家寡人,只好“阖门自守”,连亲戚朋友上门都不敢见。而李世勣呢?在战场上稳如老狗,回到朝堂依旧稳如老狗,而且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他的人缘好到什么程度?在李世勣病逝后,皇帝李治为之痛哭并亲自送葬,还下令仿汉之卫霍故事,按照阴山、铁山及乌德鞬山的形状为他修筑坟墓,以表彰他亡突厥、薛延陀两国的功劳。至于同僚则更不用说,“洎勣之,闻者莫不凄怆”(《旧唐书·卷六十七·列传第十七》)。
可能有人会不同意:这货不是出身瓦岗吗,怎么能算独立山头?
嗯,有这种想法的大多是被演义小说所误导。关于历史上的瓦岗军有两个事实很重要——第一是瓦岗军分为翟让和李密两派,前者算得上人才的只有李世勣、单雄信和王伯当(这货后来还改换门庭了)等小猫三两只,而大名鼎鼎的魏徵、程知节、秦琼、罗士信、裴仁基等均是冲着李密才投奔的瓦岗;第二,直到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李密携大批豪杰来投后,瓦岗军的事业才算蒸蒸日上,却很快发生了翟李火并事件,李世勣也被砍成重伤。于是他很快远走黎阳独守,而瓦岗军也在短短的一年多之后就迅速崩溃。
所以翟派与李派之间既没动机也没时间攀交情,甚至可以说不相互捅刀子都算人品高尚,事实上也是如此。后来王世充兵败、单雄信被俘后,在演义中号称跟这位“九省绿林总瓢把子”关系好得能穿一条裤子的瓦岗降将们,大多无动于衷或是蹲在旁边看戏,唯有同为翟派的李世勣出头宁愿拿自己的官爵换单雄信一条命。后来求情失败,李世勣更是“乃割股肉以啖雄信”(《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九·唐纪第五》),以赎当年“誓同生”之情。
瓦岗从来没烧过“一炷香”,更没分裂过,因为他们从来就不是一路人
跟旧日同僚攀不上交情,唐高祖李渊晋阳起兵的“元谋功臣十七人”名单中找不到李世勣的名字,又从未在秦王府或天策上将府打过工。虽被赐以国姓,但他跟在初唐时期有着很强的政治、军事影响力的宗室集团也没啥往来——这样的孤家寡人,在当时除了李世勣几乎再无第二人,就连同样以孤臣著称的李靖,也曾在秦王府给李世民当过几天亲卫官呢。
而且他的格,尤其是作战风格又跟那位贞观大帝反冲,很可能为其所不喜。要不然在后来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位中,以李世勣之功勋,又咋会仅位列倒数第二?
不过要是让李世勣穿越一下,比如跑到汉初、隋初、宋初、明初去,估计这货即便不是被早早的一刀咔嚓掉,也得被打发到某个犄角旮旯去余生落魄。
幸亏他遇到的是个格外与众不同的皇帝李世民。
想当年大唐名将云集特别是有李靖可用时,李世民将李世勣扔在并州磨砺了16年,终为贞观中后期的大唐军队培养出个顶梁柱。而在这位贞观大帝行将离世时,又故意找个罪名将这个文武兼资的良臣贬黜到地方,以便自己的儿子李治即位后施恩使用:
“汝于李勣无恩,我今将责出之。我后,汝当授以仆射,即荷汝恩,必致其力。”(《旧唐书·卷六十七·列传第十七》)
李治很听话,登基后便召回李世勣并拜为宰相。
那么李世勣凭什么能获得初唐三代皇帝的青睐,不但从未遭到猜忌,还能把官越做越大?
我觉得有以下三个原因,但终归在于一个“稳”字,不愧是稳如老狗的李世勣。
首先,李世勣立场站得稳。
在初唐,降来叛去不算啥新鲜事。但在降来叛去间还能把立场站得稳如泰山的,除李世勣外再无第二人。
在瓦岗,身为翟让麾下头号悍将的李世勣在翟李火并中挨了一刀,差点送命——甭管是为啥挨刀,起码能让人觉得他是对得起旧主了;降唐之时,他又不计前嫌的推功给李密,获得李渊用“纯臣”二字为其盖棺定论,从此在大唐朝站稳了脚跟;后来他虽曾被窦建德俘虏过,但宁可抛下老爹不管也要拼逃归长安,更是坐实了自己的立场。
在演义中被塑造成“智多近乎妖”的李世勣,在现实中也是智商超人
所以在此后的几十年里,甭管风云如何变幻,人们可以质疑李世勣的本事差劲、格圆滑、明哲保身,但唯独无法质疑他的忠诚。因此李世民才会感慨“朕求群臣可托幼孤者,无以逾公,公往不负李密,岂负朕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唐纪第十三》),而他的儿子李治在给李世勣作祭文时,更是将忠诚作为对其最大的褒奖:
上一篇:(百合花能放在卧室吗)-百合花和玫瑰花可以放在卧室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