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置身事外造句)-冷眼旁观
的人,都是,房子(置身事外造句)-冷眼旁观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于是现在,他摘下耳机,转变角色,当一位家庭剧的观众,对一个成年后就完全看不进去任何电视剧的人,这实在是一桩苦差。那对父母、很多对父母,仿佛突然涌出,不同于他那副沉闷的骨架,他们饱含生命力的身影活跃在大厅,无疑是被一种称之为“希望”的神谕所感召,而这“希望”的源头就是此刻吵得他心烦意乱的小孩们。生活本是无意义的,年轻时的他们意识不到这一点,每天嘻嘻哈哈,仿佛那个闪着光芒的“希望”一直在远处向他们招手。生活日复一日着它的乏味,他们也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平庸与生活的无意义。某一天,出于种种偶然,近乎宗教般的生育崇拜也好,延续自己的基因也罢,或者,最常见的“顺从本能”无须任何思考,“不结婚不生小孩?奇葩!有毛病吧?人生也太失败太无趣了吧?”于是,那个小孩降生了。这之后,至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他们竟以为生活重新有了奔头。小孩身上映射出自己的影子,让他们再次看到自己庸常人生的另一种可能,他们视小孩为自己的希望。终于有一天,他们对小孩抱怨生活不再有意义,人生不再有希望,却不知生活、人生……事事本就是无所谓“意义”的,“希望”也从来都只是一种假想——不是真的不知,只是假装不知,心里都有数,无非是在控诉小孩的平庸,一如过去的、现在的、一如既往的他们自己。“我生你怎么了?不知道感谢,过去人还十个八个地生呢,想要什么自己奋斗自己赚钱,咱家没那条件,我可给不了你!要不你给我定个罪?”“顺从本能”不需要理由,你只得接受事实,这类似泼皮文化。过去人几乎半辈子都在生小孩,生得越多劳动力越多,生育边际效益递增,甚至借此完成阶级跃迁。现代社会却早已不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作坊式小农经济,一点资源人一拥而上,有些人注定要被挤下去,三代而亡。而农业时代和初工业化时代过来的人深闭固拒,意识不到这点。于是,那不再是小孩的小孩依旧沉默,因为回应同样也没有“意义”,他早就看透了这一切的无意义,接受了“自己是个普通人”的现实。他清楚自己不会生什么小孩,因他不愿将无力感继续转嫁到另一个别无选择的人身上,迫使他重新来过自己遭遇的这一切,而他还与自己有着所谓“血缘”——那千百年来被人无比珍视却又颇有些荒唐的玩意。他对现实唯一能做的反抗,就是不让那个自己或许还“爱”的人来到这世间受苦,他晃荡着的躯壳也遭不住生养那无辜的小孩,能照顾自己都极为艰难。血缘、基因是什么?留下来又有什么意义?结局都是走向终结。他的存在只是偶然的,并不是祖辈辛辛苦苦把他带到这世上的。人类文明是一小部分优秀人与无数普通人共同传承的结果,但把一个人单拎出来,多一个少一个其实区别不大。基因延续进而出现繁衍本能,满足感、愉悦感等都是基因延续的产物,都是其所驱使,人的一切欲望都是,切忌本末倒置。你普通或许你的孩子不普通,顺从还是忤逆本能,先审视一下自身:“未经审视过的人生不值得度过。”孩子不是希望,自己、活着的自己才是。
他不知道自己今后要怎么过,一辈子逃脱不掉与生俱来的各种本能,却还在思考一个并不存在的人,果真是犯了人类爱思考的通病。没有欲念、没有恩怨,也没有美化深陷绝望的人类处境的任何尝试,沉默的人总是这样……被动,进而被忽视,其结局之一便是吃亏,哑巴亏。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的苦楚,比如他,从二十年前离家到现在走路喘不上气的中年人,他在外的经历从不对人道,就像他空荡荡的出租屋和干干净净的朋友圈。有表述才存在,再确凿的事实,当事人不说便意味着没发生,于是,一些闲人,不管是跟他有关联但他敬而远之的,还是根本就毫无瓜葛没资格谈论他的,都以为他混得不赖,至少,没那么苦。他已经尽最大能力剪断与这个世界的细密连线,但或多或少有意无意直接间接得知这些关于他本人的失真描绘时,他还是再一次地、一次次地保持沉默,一句解释、辩驳都没有,偶尔面露的无意识的苦笑还会让对方以为是默认。这一方面,他知道这辈子是无法改观的,而他的对立面,具有显著特征的那一类人,他认识的有两个:他的父亲与前妻。或许这从没见过面的两人绝非特征最显著的超群绝伦者,只是凑巧,他跟他们比较熟,接触比较多罢了。儿时,每当父母吵着差不多议题的架时,父亲总会细数他“这辈子吃过的苦”,他自小没过过一天好日子,他幼年遭自己祖父母的如何虐待,家境又是何等的贫寒,好容易住进了县城的集资房,又是整天在外奔波,为这个家付出了多少心血,闲不下哪怕一刻,以至于耽搁了自己的某项宏伟大业,糟践了自己在某一领域的天赋异禀……这时候,母亲总是沉默,哪怕是在对面发飙者摔东砸西的背景声里,这个懦弱的女人也不曾将自己真正苦难的过往以及正在遭受的暴力坦陈,“她该是一个哑巴吧”,那时,躲在房间的他从门缝瞥见这一幕,笃定地推断,却忽略了“哑巴的孩子也很有可能是哑巴”的大概率事件。争吵结束,父亲继续哼着小曲在院子里无所事事,或者蹲在电视机前看到深夜,这时,他忘记了自己几小时前对外展出的所谓苦难人生,甚至还会对身边或屏幕上某位人士的不幸遭遇露出幸灾乐祸的得意神情,“我这辈子就没吃过什么苦,这种日子真是无法想象,真不知道这某某某是怎么熬过来的”,有时还要上升到某个令自己满意的高水准讽刺,“人的生命力真是顽强啊,能吃苦的人可太厉害了,我就不行,从小就没有大志向,倒也一直顺风顺水,也没心眼,唉,这真是命啊……”这倒是真话,整天抱怨自己超级累的父亲,却并无事实依据支撑,不过是正常上班,一个小科员能有多忙呢?家里也没有因他的“累”过得多好,能吃得上饭上得起学倒是不假。他不知道父亲挣的钱究竟花在哪了,房子没买,寒暑假从没旅游,甚至也没吃过一次麦当劳,神奇的是,父亲从不缺喝酒请客、出门打车和换新手机的钱,仅看他一人,还以为这家是九十年代下海的暴发户呢。“你不是刚才还说自己‘这辈子吃过的苦’如何如何么?”他以为母亲会赶紧补上这致命的一句,话术他都替她组织好了。可是母亲,依旧是面无表情地做着自己的事,或许她懂得,这句无懈可击的反问一出口,对方将立即陷入不义之地,一场新的旧争吵也将再一次不可避免。初中有一次他没考好,跟父亲讲:“要是我不是学习的料高中也不念了,直接去深圳打工”,父亲同意了:“你要是想打工现在就可以去,也不用上学了,也不用再花我的钱。”这事后来父亲提过很多次,他才知道父亲不是开玩笑,因为父亲一直觉得他是这个家的大功臣,而他和母亲都是只会花钱的伸手党。现在想想,要是他那时真来深圳打工了,大概率会比现在过得好,这是后话了。父亲这类人,带有仪式感去上班,重复,无休止地原地踏步;下了班,可以堂而皇之,继续无休止的娱乐,因白天那份仅能够维持生计的“事业”毫无愧色地在这个家自由穿梭。走廊上、卧室里、客厅中,他们肆无忌惮的大笑和耸人听闻的言谈俯拾即是。对自己没有要求,得过且过,能吃饱饭就行,不再也懒得去考虑未来、思考一些别人问起自己也答不上来的尴尬话题,以至于早早给自己的身心办理了退休,愈发爱惜那身稀疏的羽毛,憧憬着早日过上并不存在的“越来越好的日子”。“真是后悔当初生了你,要不是你,我早就解脱了”、“我要是你早就了,你怎么不一头撞啊……”母亲去世后,父亲很快续弦,也很快将对婚姻的怒火转移到了他身上,类似这样的生宣言贯穿了他小学到高考前的近十年,未成年的他只有沉默。垂垂老矣的人尚且惜命,出于本能他恐惧亡,他还不想那么早,而离开这个家他也不知道还能去哪,真去深圳打工么?他还是欠点勇气。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