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博客
日本,近代,忠诚新教育之梦读后感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博客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其三,比较的方法和视野。读丸山的论著,不难注意到他常常采用比较的视野,甚至可以说这种方法已经深入他的思维。而丸山能将这种比较内化为治学的武器,跟他的家庭环境、学术经历都有莫大的关系,上文提及的苅部直《肖像》对此有简要的介绍,兹不赘述。川崎修也在解说中指出:“丸山的思想与欧洲20世纪的思想及当代政治哲学具有很强的同时代。”这就提示我们,如果要对丸山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必须熟悉他的思想学术“眼镜”,比如马克斯·韦伯、卡尔·曼海姆、卡尔·斯密特、马克思主义、新康德主义、伽达默尔诠释学等西学资源,以及日本近代学术思想的整体脉络。
其四,历史的可能。此前读丸山真男的《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印象很深的一点是,他对政治思考方式的强调。在《忠诚与反叛》一书中,丸山延续了这样的思考方式,即《变革》里说的,“一方面贯彻原则,一方面应对转变的形势,不断平衡把握这两个方面”。同理,丸山也极力主张历史过程的弹和可能,“用历史的想象力去把握,就是将而今已知的结局还原到‘不知会如何发展’的未知混沌中,将既定的历史进程拖回蕴含了多种可能的历史原点上,置身于这样的场景中去把握。”正因如此,阅读丸山的论作,我们总能感受到他心脏的跳动,他的观察和思考是一息不停的。比如,丸山在1964年佐久间象山逝后百年纪念集会上重审幕末的“开国”,就反省道:“从历史上看,与其说日本向世界开放了国门,不如说向‘欧洲’开放了国门,这一情况也相应地制约了日本人的眼镜。”我们一般会欣欣然庆祝“开国”的成就,而丸山深刻地洞察到“开国”的不足。E. H.卡尔的那句名言“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对话”,用在丸山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最后,略带提一下阅读过程中的片段联想。
站在中国人的立场,我们自然十分关注丸山“开国”论背后的中国意识。比如,书中有几处直接提到中国,在《开国》中说日本和中国在西方列强压迫下的应对,“决定了彼此历史命运的分歧”,在《国家理》中说中日两国在成为近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存在“时间差”。由于丸山的出发点是探究日本的现代转型,行文中“中国”基本上是一闪而过,即使如此,细心的中国读者恐怕也会格外留意。
上文提到“开国”也可以用作书名,其实隐含着笔者对日本的“开国”和中国的“建国”的好奇——同处东亚(汉字)文化圈,在近代不约而同遭到西方的冲击,为什么日本人在建构“近代”时选用了“开国”,而中国人更偏向“建国”?不同的语词背后,是否预示着两国在“近代化”路途上的分道扬镳?这个问题未必真正成立,但似乎也值得思考一番。
读罢丸山的日本史三次“开国”论,我立马想到的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初期历史学家雷海宗的“抗战建国”论。雷海宗在《建国——在望的第三周文化》中表示,“只看目前,我们是在抗战中建国。但若把眼光放得远大些,我们今日显然地是正在结束第二周的传统文化,建设第三周的崭新文化。”根据雷海宗对中国历史的分期,以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为界,从殷商到东汉末为中国文化的第一周,魏晋以降直至清末为中国文化的第二周,抗战有类淝水之战,是文化破裂时代实现建国复兴的一大契机。这当然是历史学家站在抗战这个节点对中国历史的重新解读,寄托着“著者对于前途的希望与信仰”。
日本的“开国”和中国的“建国”都有主体,但似乎暗藏着两国文化格和历史社会的巨大差异。“开国”可以理解为更加外向,而“建国”是立足自身,相对内向。这在地理环境上一目了然,与中国相比,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加上江户时代的“锁国”,岛国格浓烈;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是以农业为根基的大陆型国家。就历史体制而言,德川时代的日本是幕府和藩国并行的封建制,中国则是中央集权的家产官僚制。虽然两国共享华夷天下观,在遭遇西方的时候都被迫签署不平等条约,但以“天下体系”中心自居的华夏受到的刺激更为巨大,文化伤害更为深刻,面对“近代”时心灵和情感上的耻辱也更加强烈,因而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轰轰烈烈的抵抗史的同时,也是一部苦大仇深的屈辱史。相形之下,日本由汉学而兰学而洋学,心态上较中国更为开放和积极——当然也由于鸦片战争的前车之鉴,以及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获胜,攫取了丰厚的利益,赢得了关键的“时间差”,由此“脱亚入欧”,改弦更张,愈走愈远。
将“开国”、“建国”与中日两国的近代历程结合起来观察,或许是一个有待深入的视角,却并非小文所能穷尽。其实,《反叛》一文,也让我想起三石善吉在《传统中国的内发发展》一书中借用“忠诚与反叛”的概念对洪秀全和曾国藩的考察,以及改朝换代之际的遗民问题、抗战期间的“汉奸”问题等,然而限于篇幅,更限于学力,不可能在此展开讨论。不过,这些联想也是阅读丸山所赐,而这大概正是坚持与时代格斗的“丸山政治学”的思想魅力。
责任编辑:朱凡
校对:栾梦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