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晧怎么读(蒿怎么读)
刘备,后汉书,司马晧怎么读(蒿怎么读)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晧怎么读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晧怎么读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教授 刘永翔
《老子》云:“侯王自谓孤、寡、不穀。”(三十九章)先秦时代,诸侯例取以自称,这三种称谓虽各有一定的使用场合和身分规定,但据说都是为了体现“以贱为本”。不过,地位摆在那里,权势摆在那里,“名者,实之宾也”,给人的印象无疑是似谦实倨。试想谁能从成语“称孤道寡”“南面称孤”的词义中找出半点谦恭来呢?
就谈这个“孤”字吧。赵翼说:“‘孤’本小侯之称,诸侯遭丧则亦称之,此定制也。秦汉之间而‘孤’已为南面之雄称。”“然《史记》《汉书》文内亦不见有称‘孤’者,至汉末及三国群雄之割据,僭窃者始称之。”(《陔馀丛考》卷三六《称孤》)“袁绍、刘表、曹操、孙权、刘备之徒无不称 ‘孤’。”(同上《寡人》)核诸《三国志》及其书裴松之注,这个名单,除了说刘表称孤不确外,馀皆无误,不过还漏了董卓、袁术、袁谭、孙策、曹丕、孙晧、司马昭和诸葛亮等人。
吴君金华《三国志校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归纳诸史,得出结论,说:“皇帝称‘朕’,诸侯王及公卿大臣称‘孤’,实为汉魏六朝之通例。”(10页)然而取《三国志》自首至尾细阅,对吴君之说却由不疑渐至于有疑,觉其说颇有凿枘之处。遂别寻蹊径,冀解己惑。兹略陈于下,以作芹献。自愧平生吟风弄月,越界妄谈,聊供方家一哂而已。
一
吴君所举诸例中有刘备三顾茅庐求教诸葛亮时的一番开场白: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按系引自《三国志》卷三五《蜀书》五《诸葛亮传》)
第一缕疑云即缘此而起,我以为刘备当时是不可能称“孤”的。这样说,也许很多人不解:刘备“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刘禹锡《蜀先主庙》诗,《刘梦得文集》卷三),难道还不能“称孤道寡”吗?
诸君且慢,听我道来:我说的不是刘备不能称“孤”,而是说他称“孤”的不讲场合、不顾对象。
刘备当时的官爵是左将军、豫州牧、宜城亭侯(《三国志》卷三二《蜀书》二《先主传》),这大概就是吴君认为他得以称“孤”的资格了,显然将他归入了“诸侯王、公卿大臣”之列。姑且认可这一说法吧,不过窃以为即使刘备具此资格,初见诸葛亮时也不可能如此自称,此时而称“孤”,未免于情于理、于时于地皆有不合。
刘备像
何以会生此鄙见呢?正如赵翼所揭,秦汉以后,“‘孤’已为南面之雄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刘备此时不可能以王侯自居。他处境维艰,寄人篱下,方在荆州投靠刘表。何况官爵都是曹操上奏赐予的,既已脱离曹营,东逃西窜,狼狈不堪,早就有名无实了。此刻他正有求于诸葛亮,哪里会一见面就端起诸侯的架子呢?
须知刘备礼贤下士,待人接物一向是非常谦卑的,任平原相时,北海太守孔融被黄巾军所围,派太史慈向他求救,“备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即遣精兵三千人随慈”(同上卷四九《吴书》四《太史慈传》)。对太史慈自称其名,有自觉是无名之辈,居然为大名士知晓之意,当然其时官职尚卑。
可是我们分明还在《三国志》中看到刘备向诸葛亮称“孤”前后更为谦卑的自称:当他在刘表座上听到名士许汜对陈元龙(登)“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的非议时,批评他说:
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同上卷七《魏书》七《吕布传》附《陈登传》)
“百尺楼”“上下床”也是有名的典故,自苏东坡误用为“元龙百尺楼”后(“懒卧元龙百尺楼”,见《苏文忠公全集·东坡集》卷八《次韵答邦直子由四首》之四;“好卧元龙百尺楼”,见同上卷十六《赵令晏崔白大图幅径三丈》。邵博《闻见后录》卷十六尝指其误),后人将错就错,用为陈家的典故了。题外话不提了,请看刘备在此居然自称“小人”!对自己鄙视已极的许汜尚且如此,那么,对仰慕已久的卧龙先生,他反而会傲然称“孤”吗?
再看《诸葛亮传》接下来的叙述:
在关羽、张飞对他与诸葛亮“情好日密”感到酸溜溜,深表不满时,他譬解二人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这是一句千古名言,是成语“如鱼得水”的出处。但我总觉得,面对情类兄弟的关张,刘备不可能如此托大。
关羽像
不信请看“如鱼得水”后刘备的自称吧:
诸葛亮说先主攻(刘)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同上卷三二《蜀书》二《先主传》)
建安十三年(208),刘表次子刘琮投降曹操后,他的左右及荆州人多归附刘备,刘备带着他们一起撤退,“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有人劝刘备弃众速行,他回答道: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同上)
两次都不称“孤”而称“吾”,不管是对诸葛亮还是他人。
十一年后,建安二十四年(219),黄忠在定军山斩夏侯渊立了大功。次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想用黄忠为后将军,诸葛亮担心骄傲的关羽耻与哙伍,刘备就说:“吾自当解之。”(同上卷三六《蜀书》六《黄忠传》)
试想已经称王了,对诸葛亮还称“吾”而不称“孤”,那么,怎么会在三顾茅庐时如此妄自尊大呢?
我想刘备自己决不致失口如此,问题应该出在事后的记录上。须知“隆中对”是“屏人”而谈的,内容只有“你知我知”,谈话内容的披露应该出于密谈者事后的追述。那么,刘备当时究竟是如何自称的呢?
此虽无书可征可证,却可从三国时代的两段著名的对话中类推而得:
一是曹操曾对刘备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同上卷三二《蜀书》二《先主传》)这是“三国迷”们都耳熟能详的。其时曹操已贵为三公,把持朝政,尚对刘备称名如此。
二是祢衡为江夏太守黄祖作,“轻重疏密,各得体宜,祖持其手曰:‘处士,此正得祖意,如祖腹中之所欲言也。’”(《后汉书》卷八一《祢衡传》)
对人互称己名乃是古人交际中示敬的传统方式,并不问对话双方地位高低的。所以我认为原话应当是“备不度德量力”和“备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推想“孤”字乃记录者为避刘备之讳而作的改笔,其时,“隆中对”中的策划已一一付诸实现,其内容已可录入档案了。蜀虽“国不置史,注记无官”(《三国志》卷三三《蜀书》三《后主传》),但记室总是有的,是记室在记录时不敢直书刘备的名讳。
二
说到避讳,先须知道后汉、三国时代于此规矩之严,甚至还从名“扩大化”到了表字。例如刘备的叔父名(或字)子敬,蜀将孟达本字子敬,为此改为子度(《三国志》卷四十《蜀书》十《刘封传》)。司马朗(司马懿之兄)和常林(魏国能吏)幼时都对父友当其面称其父之字深表不满(同上卷十五《魏书》十五《司马朗传》、卷二三《魏书》二三《常林传》)。其时还出现了马超因称刘备之字玄德而险些被关羽、张飞所杀的传说(同上卷三六《蜀书》六《马超传》裴注引《山阳公载记》),虽说裴松之认为马超不致傲慢如此,与事实不符,但正如钱锺书先生所说:“虚幻的癞蛤蟆处在真实的花园里”(《钱锺书集·七缀集》,三联书店,2002年,181页),当时严于避讳之风肯定是存在的,所以秉笔者对刘备初见诸葛亮时的自称不敢如实表达。
上一篇:downstairs什么意思-downstairs什么意思翻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