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晧怎么读(蒿怎么读)
刘备,后汉书,司马晧怎么读(蒿怎么读)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可见尽管孙权在《三国志》中一出场就称“孤”,似乎叫了一辈子“孤”了,但退场时还是 以“吾”自称,愈加令人怀疑有关他早年称“孤”纪录的真实。
十
曹丕在当五官中郎将和魏太子时,对人是自称其名的,两封《与吴质书》、一封《与锺大理书》,开头结尾都是“丕白”即可为证(《昭明文选》卷四二)。继位魏王之后,改称“孤”,见所下诸令(《三国志》卷二《魏书》二《文帝纪》)。称帝后,诏书或称“朕”,或称“寡人”。称“朕”的太多,不举了。称“寡人”的见《赐庞德谥策》:“声溢当时,义高在昔,寡人愍焉,谥曰壮侯。”(同上卷十八《魏书》十八《庞德传》)
曹丕像
不但曹丕如此,三国君主莫不然:孙权所下《幽张温令》两度自称“寡人”(同上卷五七《吴書》十二《张温传》);连吾家阿斗也有“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之语(同上卷三三《后主传》裴注引《魏略》)。可见皇帝也不仅仅如吴君所言称“朕”,还可称“孤”、称“寡人”。
十一
诸葛亮在《三国志》正文中无称“孤”的记载,唯《谯周传》裴注引《蜀记》云:
周初见亮,左右皆笑。既出,有司请推笑者。亮曰:“孤尚不能忍,况左右乎?”(卷四二《蜀书》十二)
但仅此一例而已,孤证不立。《三国志》他处记诸葛亮对友人和下属的自称皆作“吾”“我”,见其本传(卷三五《蜀书》五)及魏延(卷四十《蜀书》十)、杨洪(卷四一《蜀书》十一)、邓芝、张裔诸人列传(卷四五《蜀书》十五)。
诸葛亮像
检《李严传》裴注引《诸葛亮集》,有李严与诸葛亮书,劝他宜受九锡,进爵称王,诸葛亮以魏未灭为由予以拒绝(卷四十《蜀书》十)。既无意于称王,则称“孤”自是不可能的。
十二
上文既作了“大胆的假设”,树称王方可称“孤”之义,想起大才子曹植虽受其兄曹丕“煮豆燃萁”式的迫害,但“皇恩浩荡”,好歹后来也得到了王封。记得《洛神赋》中御者有“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之所见也”之言,洛神有“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之语,言为心声,“君王” 一词在赋中一再出现(《曹子建文集》卷三),足见曹植对这个头衔的看重。那么,何不借其著作来作“小心的求证”呢?
翻开曹集,居然一索即得,不少“孤”字跳入眼帘。
《黄初五年令》云:
诸吏各敬尔在位,孤推一概之平。(同上卷八)
《黄初六年令》中“孤”字更多:
孤小人尔,身更以荣为戚,何者?孤恐简易之尤出于细微,脱尔之愆一朝复露也。故欲修吾往业,守吾初志,欲使皇帝恩在摩天,使孤心常存地,以全陛下厚德,究孤犬马之年,此难能也。(同上)
其时曹植正为鄄城王,文中对曹丕感恩戴德,笔下的“建安风骨”荡然无存,令人不忍卒读。
顾恺之《洛神赋图》里的曹植
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陈思王集》辑得《写灌均上事令》一篇,置于《黄初六年令》之后,是一封认罪服罪的检讨书,短短几句,也忘不了写上三个“孤”字,其文云:
孤前令写灌均所上孤章、三台九府所奏事及诏书一通,置之座隅,孤欲朝夕讽咏以自警诫。
检陈君文新主编的《中国文学编年史·汉魏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447页),此文系于黄初二年,乃据《三国志》曹植本传是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之语而定,盖编写者不明列侯不得称“孤”之例而误。
十三
关于司马昭的自称,《三国志》裴注中有这样一条记载:
司马文王为安东,(王)仪为司马,东关之败,文王曰:“近日之事,谁任其咎?”仪曰:“责在军帅。”文王怒曰:“司马欲委罪于孤邪?”遂杀之。(卷十一《魏书》卷十一《王修传》注引王隐《晋书》)
司马昭时任安东将军、新城乡侯,尚未有称“孤”的资格,此“孤”字当是史家追改,以其身后被追赠为晋文帝之故。
司马昭像
其实他即使封了晋王,有了称“孤”的资格,也是自称名或“我”的。其间他曾写过一封充满威胁的信给吴主孙晧,云:
若书御于前,必少留意,回虑革算,结欢弭兵,共为一家。惠矜吴会,施及中土,岂不泰哉!此昭心之大愿也。(卷四八《吴书》三《孙晧传》裴注引《汉晋春秋》)
上文提起曹操写给孙权的一封信,信内称“孤”,曾断为不是原文,这一点在司马昭的这封信里也得到了证实,其实曹操原信也是称名的。
唐修《晋书》无司马昭称孤的记载,但录下了他弑曹髦后对仆射陈泰说的一句话:“玄伯,天下其如我何?”
也许司马昭之口从未称“孤”,但司马昭之心早已“路人皆知”了。
十四
说称“孤”系史家所改,也许有人会说:你横说竖说,都是猜测之词,请拿出确凿证据来!
侥幸这证据被我在《三国志》裴注中找到了,目前检得两条:
一条是孙权之兄孙策,其自称在胡冲《吴历》和虞溥《江表传》中有不同的记述,在《吴历》中为“策”,而在《江表传》中则为“孤”。且摘二书同叙太史慈告孙策愿去召集扬州刺史刘繇旧部的文字吧:
《吴历》云:
策长跪答曰:“诚本心所望也。明日中望君来还。”诸将皆疑。策曰:“太史子义,青州名士,以信义为先,终不欺策。”明日大请诸将,豫设酒食。立竿视影,日中而慈至,策大悦。(卷四九《吴书》四《太史慈传》裴注引)
《江表传》则云:
策初遣慈也,议者纷纭,谓慈未可信,……多言遣之非计,策曰:“诸君语皆非也,孤断之详矣。太史子义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其心有士谟,志经道义,贵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亡不相负。诸君勿复忧也。”慈从豫章还。议者乃始服。(同上)
孙策生前是志扶汉室的,本传载:“时袁术僭号,策以书责而绝之。”《吴录》记下了他请张纮代笔写的劝袁术不要称帝的书信,中用“陈胜、项籍、王莽、公孙述之徒皆南面称孤,莫之能济”的下场予以警告(同上卷四六《吴书》一)。
既然如此,他自己并未获朝廷封王,怎么会贸然称“孤”呢?所以孙策称名乃是实录,称“孤”则是改笔。何故而改?自是因为孙权后来称帝,追封他为长沙桓王之故(同上),身后已成王者,生前之名能不讳吗?
孙策像
此证出于东吴先辈,还有一证则恰巧出于其末代子孙:
上文提到司马昭写信给孙晧,孙晧作了回覆,据裴注所引《江表传》:“晧书两头言‘白’,称名言而不著姓。”其意是说此信的开头和结尾都是“晧白”,这和曹丕《与吴质书》用“丕白”、曹植《与吴质书》及《与杨德祖书》用“植白”是一样的,只是被史家节录时删去了。但既云“称名”,则不当称“孤”,而《孙晧传》所录却有“孤以不德,阶承统绪,思与贤良共济世道”之句,显为史家所改。
三国群雄称“孤”之举,以其时规制而言,唯有得到朝廷王爵之封者方为合法合礼。但际兹乱世,奸雄割据,礼崩乐坏,行事未必率由旧章。《三国志》所叙,依上述制度衡量,有可称“孤”而不称者,有不可称“孤”而称者,有实未称“孤”而记其称者,有前不可称“孤”而后可称者。从史家记言角度来看,则称 “孤”有的属于纪实,有的由于避讳,有的甚至出于想象。情况复杂,辨析为难。而其实际自称,则由时代、地域以及对话双方的关系、地位和交谈时的心情语境而定。我想不仅三国时代是如此,自古至今无不如此。
上一篇:downstairs什么意思-downstairs什么意思翻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