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心理学实验设计)-心理学实验设计范例
保罗,记忆,洛夫(心理学实验设计)-心理学实验设计范例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心理学实验设计(心理学实验设计范例)
1980年10月12日下午6点半左右,在美国西雅图-塔科马机场(Seattle-Tacoma airport)以南的一个偏僻郊区,一名17岁的少女被残忍的强暴了。少女跟警方说,凶手年龄大约在30岁左右,开着一辆蓝色的小轿车,留着胡子,是白人男性。警方按照少女的描述立刻展开了搜捕行动。同一天晚上,31岁的男子史蒂夫.提图斯(Steve Titus)和他的未婚妻在西雅图的一家餐厅用餐。史蒂夫.提图斯是一家酒店的职业经理人,有过一段婚史。在经历了上一段失败的婚姻后,他终于又遇到了另一个愿意与之携手共度余生的人。晚餐结束后,史蒂夫 和未婚妻开车回家时,被警方拦了下来。因为好巧不巧,史蒂夫的车也是蓝色的,而史蒂夫也留着小胡子,是白人。警方对史蒂夫进行了例行问话,并且拍摄了照片。
第二天,警方将所有疑犯的照片放在了受害者眼前。受害者少女指着史蒂夫的照片说到,“他看起来是最像的”。就这样,警方立刻逮捕了史蒂夫。庭审中,受害者的证词,从“他看起来是最像的”,变成了“我肯定就是他!” 1981年3月4日,史蒂夫被判一级谋杀罪。尽管他再三申明自己是无辜的,但还是被送进了监狱。事实上,案发当天下午,史蒂夫一直在父母家待到了6点多,因为那天是父亲的生日。随后他开车去见未婚妻,时间上来算根本不可能在6点半赶到案发地点。
对司法系统彻底失望了的史蒂夫决定另辟蹊径,自己为自己洗刷冤屈。他联系了当地「西雅图时报」的记者保罗·亨德森(Paul Henderson),列举了70多条自己是无辜的证据。保罗·亨德森对史蒂夫的案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立刻开始调查。保罗发现,在史蒂夫被指控强暴的案件发生前的6天,同一地点也发生过类似的案件。而那起案件的受害者是一名15岁的少女。当保罗·亨德森拿着史蒂夫照片找到那名15岁的少女时。少女无动于衷,表示从来没有见过史蒂夫。保罗·亨德森在「西雅图时报」上针对史蒂夫案件的一点进行了大量的报道,最终引起了警方的重视,案件重启调查。
不久后真正的凶手爱德华.李.金(Edward Lee King)被捕,当指控史蒂夫的受害者看到爱德华.李.金的照片时,失声痛哭,边哭边说道,“天啊,我究竟对史蒂夫.提图斯先生做了什么啊!”
1981 年6月,史蒂夫被宣判无罪。但此时,他已经失去了工作,未婚妻也离开了他,还拖欠了大量的律师费。1982年,史蒂夫把当地政府告上了法庭,并提出了两千万美金的赔偿要求。可没等判决下来,1985年,36岁的史蒂夫就因为长期压力过大,死于突发性心脏病。几个月之后,史蒂夫的诉讼得到了庭外和解,他的儿子代表他获得了280万美金的赔偿。
史蒂夫案件中的受害者少女并非有意要栽赃他,而是在案件的调查过程中产生了某些与事实不相符的错误记忆。美国曾经针对过去的300件冤案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其中3/4都是因为受害者的错误记忆导致的。后来,DNA鉴定被广泛应用于司法体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冤案的发生概率。
史蒂夫的案例引起了心理学家洛夫特斯(Elizabeth F. Loftus)的注意。为进一步探究人类记忆的可靠性,上个世纪90年代,洛夫特斯设计了著名的「商场迷失实验」。
● 商场迷失实验
洛夫特斯随机招募了24名受试者,从他们的父母和多名亲属那里搜集来了关于这些受试者童年的几个生活片段。然后把受试者逐一的叫进房间来,进行谈话。洛夫特斯把四个童年生活片段写在了卡片上交给受试者。其中三个片段都是真实的,还有一个是虚构的。而这个虚构的片段每一个受试者都一样,内容大意是,在受试者五六岁时,他在一个商场里迷路了,当时他感到非常的恐慌,甚至不停的哭泣,最后在一位老爷爷的帮助下,找到了家人。
在受试者看完卡片之后,洛夫特斯要求他们写下自己记得的内容,还特别提示说,不是真实的就不要写,记不得的也不要写。
结果24名受试者中,有6人,也就是25%,表示他们记得曾经在购物中心迷路。甚至有有一些受试者还为情景添加了不少细节。其中有一位受试者说,他记得帮助他回家的老爷爷穿着一件蓝色的灯芯绒外套, 头有点秃,戴着眼镜。当他在见到母亲时,母亲还叮嘱他,下次不要再乱跑了。
最后,洛夫特斯告诉24位受试者,这4个记忆片段中有1个是虚构的,让他们圈出来。可即使是这样,仍然有5名受试者坚信商场迷路的事件是真实的。尽管他们的父母和亲戚都表示,他们从来不曾在商场里走丢过。
1995年, 洛夫特斯基于商场迷失实验发表了论文「错误记忆的形成」(The formation of false memories)。实验的结果是令人震惊的,但同时也引来了不小的争议。一些学者指出,洛夫特斯实验的样本量只有24个人,太有局限性了。还有人说,儿童在商场走失本来就是一件发生概率比较高的事件。也有可能这些受试者中的部分人真的在商场走失过,但是出于某些原因,家人不愿提及罢了。
然而,关于错误记忆的实验并非这一个。上个世纪70年代,洛夫特斯在进行商场迷失实验之前,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她给参与实验的受试者展示了一张车祸现场的模拟照片。然后让受试者估计一下,车祸当时的车速有多快。
洛夫特斯发现,当她用“撞上”这个词时,受试者估计的平均车速是54.7公里/小时。当她用“撞毁”这个词时, 受试者估计的平均车速是65.9公里/小时。
紧接着,她又问受试者,在刚刚的照片里是否看到了玻璃粉碎。结果,“撞上”这个词的受试组中有14%的人说,看到了碎玻璃。而“撞毁组”有足足32%的人,现场有碎玻璃。但事实上,照片中,根本就没有碎玻璃。
这就说明我们的记忆很有可能被错误的信息所扰乱。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都认为,记忆功能就像是录像机一样,把信息储存在人的大脑中。当我们进行回忆时,就会自动播放当初录下的内容。可事实上,回忆的真正工作方式并不是录像机和播放电影的关系。记忆形成时,大脑只会记下一些比较重要的碎片。在我们进行回忆时,海马体神经元会重新组合这些碎片。而此时,如果遇到一些不连贯之处,我们就会按照自己当下的逻辑和信念进行填补。心理学家将这称为“重构式记忆”。
关于“重构式记忆”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那就是英国剑桥大学心理学家巴特利特
● 幽灵战争实验
实验的过程是这样的。上个世纪30年代,巴特利特找来了一批受试者,让他们阅读一则印第安的民间故事。在读完之后,努力回忆并且复述这个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一天晚上,两个来自尤格拉克的青年准备下河里抓海豹。他们听到了战争的嘶喊声。于是躲到了岸边的一根木头后面。这时,一支小独木舟向他们驶来。独木舟坐着5个人。这些人对两个青年说,“我们想带你们一起去河上游跟敌人打仗,你们觉得怎么样?”
其中一个青年说,“我不去,因为我可能被杀死。”另一个青年跟独木舟上的5个人去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