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小二郎上学)-小二郎上学)-儿歌)-原唱)-app
老师,都是,作业(小二郎上学)-小二郎上学)-儿歌)-原唱)-app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吃完饭我们就到处捡炸落的鞭炮放,然后帮忙贴对联。
到了晚上,母亲就一一让我们兄弟几个洗澡(除去一年污秽)。
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母亲早早喊我们起来,给我们换上新衣新鞋(平时都是穿补丁摞补丁的衣服,鞋子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纳出来的)。我们那个高兴劲就别提了,穿上新衣,欢天喜地地到塆里给各长辈拜年。从初二开始,就要到各亲戚家。我记得每次到姥姥家去给姥姥拜年的时候,大姥就笑着说:“拜了几下,磕头没?”我们又认真地磕几个头。大姥就拉着我们的手,每人给一张崭新的两元钱,说:“伢又长高了啊”。细姥就赶紧给我们张罗吃的。
正月十五,是个特别热闹的日子。家家点上灯笼,挂在门楼。
吃完早饭,各家就在门口摆上案板,放上糕点、香烟之类的贡品,请龙接福(玩龙灯)。十点多的时候,由塆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早早跑到半里地远的地方去等候迎接。不一会,喇叭声声,鞭炮齐响,就见一长排的队伍蜿蜒走来。最前面的举着龙珠,十好几个人擎着龙。后面跟着龟臣、龙船、虾兵、蟹将,还有各种鼓乐手。
到了各家门口,先是摇龙船。龟臣在前面左右扇动着一把扇子,龙船就跟着扇子前后左右摇动。开龙船的是一位漂亮的新娘子,婀娜多姿。而后面的虾兵蟹将也是一齐摇拽、呐喊,就如龙王驾到,大浪滔天。龙船表演完,就要说上一段祝福语(说彩)。领头的说一句,后面的齐声应着。一段说下来,众人齐欢。一时之间,敲锣的,吹唢呐的,吹笛的,长号,短号,小号,喧天齐鸣,好不热闹。等这家说完了,就往下一家走去,后面主人家马上放一串鞭炮欢送。就有一个人用袋子把案板上的贡品装进去。
等各家走完后,玩龙灯的队伍就来到塆里的大道场上,准备表演舞龙灯了。只见穿着龙装的舞龙队伍摆开阵势,龙珠左右上下摇动,长龙就随着开始舞动起来。一条金色的长龙,一会如蛟龙出海,一会如飞龙在天,一会翻江倒浪,一会腾云驾雾。龙珠摇得叮铛响,龙也不断翻滚,变换各种不同的姿势,嘴巴一张一合,尾巴左摇右晃,栩栩如生。我们看得目瞪口呆,连声叫好。
快乐的寒假伴随着欢庆的春节,填满了我们的童年。童年里不只玩乐、不只吃喝,还有浓浓的习俗。而习俗就是一种教育,根植中华文化的教育。
暑假比寒假要长得多,一般有两个多月。但暑假的生活,是辛劳并快乐着。
夏季正是农忙时节(1982年分田到户),先收早稻,再种晚稻(我们那里是种两季水稻)。每天,我们都要跟着大人早起晚睡,抢种抢收。
早晨四五点钟,我们就起床(起来晚了天气就很热,我们那叫赶凉),戴上草帽,拿上镰刀,到田里割谷。我们先是并排着往前,但我总是割得最慢,一会儿,就落在后面一大截。我就在田里“扭精”,就像在旱地里的泥鳅一样。有时,哥哥给我们划“块”,我的那一“块”稍小一点。但我还是慢,落在最后。到了半中午,母亲就让我先回去煮饭。我就如遇大赦,赶紧往家跑。到塘边清洗身上的泥浆的时候,手上总有一条条的红迹,是被稻谷扫过的,生疼。
谷一割完,就赶着收捆。我们从田里把稻谷一抱抱地抱过来,父亲就在田埂上一捆捆地捆好,然后挑到道场(在收割稻谷前一二十天,农户们就会先整道场。除草,清石子,然后就是打夯。打夯一般四个人,从四个方向用绳子套在肩膀上,拉着一块石夯。一人喊号子,三人一齐应和。四人一齐高抬猛地放下。特别有节奏,特别有气势)。之后就是打谷,晒谷了。
那段时间,塆里到处是一片繁忙景象。三个道场都没闲着,天天热火朝天。有的人家天没亮就在赶道场。
铺好谷后,父亲驾着牛,牛拉着石滚,在铺好的稻谷上打着圈,一圈一圈地碾过。这个还要点学问,稻谷不能铺太厚(谷碾不下来),也不能太薄(谷被碾坏了)。碾谷要一圈压一圈,不然就有稻谷没有被碾到。那时农村的粮食非常金贵。各家收完谷后,先要上交公粮,剩下的粮食常常也是一年不够一年的(收捆谷后,我们还要到稻田里去捡那一根根遗落的稻谷)。
稻谷碾完了,我们就用扬叉除去稻草。等谷晒干后拢到一堆,父亲就开始用木锨一锨一锨地把谷抖到半空,秕谷和灰尘就随风飘走,饱满的谷粒就直落下来。有时我看着有趣,也上去试几下,结果不是把谷甩到一边就是让灰尘吹到自己一身。父亲就笑笑,然后接过去继续扬谷了。
谷得几天晒,过几个小时就要用耙子把谷耙一遍。到了晚上,就需照谷。我们就在边上摆上板凳,支上门板,架上蚊帐,夜宿道场。天上的星星,水中的蛙鸣,还有草里的虫唱,伴我进入酣甜的梦境……(在收谷晒谷的日子里,我还认识了冤篼、箩筐、撮箕、簸箕、翻谷扒、趟子、茓子、梿枷、风车、扁担、钎担)。
最怕的是遇到阵雨(夏天的雨说来就来)。大风一起,成群的蜻蜓低飞,就有人喊“快收谷啊”。晒谷的人家就赶紧放下手上的事情,跑到道场抢着收谷(一般就有乡邻们帮忙)。收拢后,用胶布盖上,再捡几块石头在四周压着,等天晴了再摊开晒。有时,刚刚弄完,豆大的雨点就噼里叭啦地下起来了(我们就赶紧跑回家。而父亲又匆匆披上蓑衣,戴上斗笠,到农田忙其它的农活了。有时还能提回一串因下大雨上水跑到田去的鱼呢)。
早稻一收完,又赶着插二季稻,这是夏天最热最累的日子(秧要在立秋前栽种完,不然就没有好长势)。
几乎天不亮,我们都要起来,睡眼惺忪地到秧田里去,父亲早在那儿了。我们一个人坐一个秧马,然后一绺一绺地扯。扯一大把了就放在水里使劲涮两下,把泥巴涮干净,用稻草一扎,丢到一边,再扯下一把。秧苗扯好后,父亲就装满冤篼,一担一担地往水田挑去。
接着,就是最要命的插秧了。
站在一望无际的水田里,弯着腰,左手拿着一把秧,右手一绺绺地插着。每一绺三四根,不要太多,也不能太少。秧要成行,插入泥巴的深浅要适宜。不一会儿,我就觉得腰酸得不行,太阳直烤着,汗水直流。而我插的秧呢,不是没插好,在田里浮起来了,就是不成行,歪歪斜斜,搞得我是手忙脚乱。要命的是,不知什么时候,蚂蟥爬上你的脚,拼命地在吸血(农村的人没有不被蚂蟥吸过的)。直到你挪动脚时才突然发现,一只或几只蚂蟥趴在你的腿肚子上,赶紧一把把蚂蟥扯下,甩得远远的。而蚂蟥咬过的地方,血就直流,还痒得很。但我们从来也顾不了那么多(不会哭,也不处理),继续栽秧。
不过运气好的话,会碰上卖冰棍的,可以吃上一根,在酷热的夏天里,那种冰味,沁入心里,绝对是美味无比。
那样的日子是一天赶着一天,人也看着从白到红,又从红到黑。
终于快到立秋了(八月七日),秧也终于栽完了,天气略有转凉。
秧栽下去,如果遇到几天不下雨,水田就会干旱,现出裂纹。我们就要抬翻车到水塘边,开好塘口,然后两个人配合着手摇,水就源源不断地向田里流去。我们有时还比赛,把翻车摇得飞快,水花在叶板上飞溅,水势马上就凶猛起来。几天功夫,栽的秧苗就活过来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