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小二郎上学)-小二郎上学)-儿歌)-原唱)-app
老师,都是,作业(小二郎上学)-小二郎上学)-儿歌)-原唱)-app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不管下课我们怎么玩,怎么闹,老师是从来不会制止或呵斥的。大概他们觉得,这就是孩子们长大的方式,也是童年应该有的样子吧。
上下学的时光也是欢快无比的。
那个时候,我们都是一个村子的孩子一起去上学(男孩女孩都这样)。吃得早的孩子会到另几家去喊,然后伙伴们就一起走。
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逮蚱蜢,看蚂蚁,追蝴蝶,抽个麦穗,然后把一头捏扁,“嘟嘟嘟”地吹起来,有时还对着同伴的耳朵突然吹一下。大家就打闹着,突然觉得上学有点晚,又赶紧向学校跑去。
而下午放学应该是我们最开心的时段。那时一天上七节课,下午三节,放学都很早,太阳还高高挂在天空。
一回到家,放下书包,我们就快速地拿上自己“玩具”,和伙伴一起去玩耍。
打陀螺,剁木梭,推铁环,折飞机飞,打四角,跳房子,打弹弓,跳皮筋,下城棋,还有吹肥皂泡,挑火柴棍,打水漂,猜东南西北……
陀螺是木制的圆锥形,上大下尖。将尖头着地,以绳紧绕螺身,然后旋转放开鞭绳,使陀螺旋转,用绳抽之,使之旋转,谁能把陀螺抽得越久,旋转越长,谁就获胜。木梭是用小刀把一根十几公分的棍子的两端削成尖头,然后在地上划一道线,把木梭放在线上,用一个砍成“凸”形的木板在尖头剁一下,在木梭跳起时,再用木板把梭子打出去。接着就用木板来丈量,看谁打得远。推铁环就是用铁丝做一个圈,然后用一个"U"字形的铁棍推着铁圈往前跑,谁跑得快跑得远谁就厉害。还有猜东南西北,是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把四个角往里折,再反过来折,内侧八个面写上一些名词,然后让小伙伴选方向,看对应的是什么。我们都喜欢玩,也很认真,猜到不好的词,还会不高兴,不过还是会继续玩。
我们好像有无穷的创造力,可以创造各种不同的玩具。
那会还没通电。吃完晚饭,我们一放下碗筷,就又都跑出来。大家在一起玩老鹰抓小鸡,丢手绢,捉迷藏,摸猫猫……每天都是玩得黑汗水流,不亦乐乎,不到天黑没影是不会回家的。
父母也从来不会管我们,也不会喊孩子回家,所以我们总玩得很尽兴。也许,父母小时候也是这样过来的?
直到八几年,农村通电了(那是中国的大事件,改变了农村的黑夜)。我记得在武汉工作的大伯,突然有一天带回来一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外面架上高高的天线。一到晚上,村里的老老小小,还有隔壁村的不少人,都拿着小板凳,早早坐在大伯家(从堂屋到门口都坐得满满的),等着看电视。记得先后看过《十三太保》、《射雕英雄传》、《西游记》等,基本一集不落。有时,信号不好,就让人到外面把天线杆抱着转,屋里的人说“好了,好了”,就固定这个方向。如果起风,有时候一晚上要转好几次。
星期天的日子,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那时还没有双休,只有星期天一天假日)。
一大早,我就起来,先抓紧时间做作业。
做完作业之后要不就放牛(那时家家都有牛,因为要耕田犁地。而牛是几家共有的,临到谁家谁家管),要不就扯猪草,要不就拿着竹耙到山上去耙柴火。如果赶到农忙,还要去帮忙干农活等(没有哪家孩子娇生惯养,孩子们都早早参加农活)。
不过这样的忙碌不是特别多,小孩子也只是帮帮忙,绝大部分还是大人们做。
于是我们就到处撒欢,山头、水岸、田垄、地埂、树林、草地、柴堆、烤烟房……
特别是到春夏季节,日暖花开,万紫千红,枝繁叶茂,百果正香,大自然简直就是我们的乐园。
山头坡上,松树、杉树、枫树、目子树、茶树,还有一些杂树都焕发了生机,披上绿装;田间地头,牵牛花、蒲公英、曼陀罗、牛筋草、猫耳朵、野燕麦、蛇莓等正肆意生长。
而我们的兴趣不在此,而是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各种“美食”。
山里,田边,道坎,沟沿,屋后,都可以找到龙葵、灯笼果、刺泡泡、野山楂、刺莓果、桑椹各种美味野食,还可以抽茅针和芭茅、挖茅草根和鸡根,折芽林刺和酸筒杆,摘三角盐酸叶……这些都是可以随时随地开吃的,刺泡泡鲜红欲滴,酸甜可口;酸筒杆酸味十足,开胃爽心……
在春夏的季节里,农村的孩子从来不缺“零食”(在那个年代,孩子常常饥饿,就找各种野食来解馋),所以我们尽情穿梭在山地之间,流连忘返。
有时,我们还会用柳枝编个帽子,用千金藤编个小篮子,用槐树叶算算别人家有几口人。或者摘下一朵蒲公英花,用嘴对着轻轻一吹,白色的绒毛就随风飘散;或者削一截柳枝,做成口哨,吹出春天的旋律……
偶尔,我们还会采点荠菜或软雀什么的带回去。
那时,天空总是晴朗,大地总是欢颜,我们认识了四季,认识了大自然。
六、寒暑假
寒暑假总会如期而至。
记得小时候的冬天总是特别寒冷,但我们却又依然盼望寒假的到来。
冬天是农村最清闲的时令。一到深冬,外面北风呼啸,天空经常飘着雪花,人们穿上厚厚的棉袄,窝在家里烤着火炉。
可我们是呆不住的,天天照样往外面跑(不过寒假作业是一定要做的)。
我们在塆里房前房后地追跑。有时拿着长篙打屋檐上挂着的冰棱,然后捡起来,放在口里嘬嘬;有时到门口塘水边,揭塘里的冰块玩;或者用瓦片扔到冰面,看谁的在冰上溜得远。最有意思当然是下雪的时候。雪连下好几天,地面就积上厚厚一层雪,山川皑皑,银装素裹。我们就乐坏了,在雪地撒欢、打滚。堆雪人,滚雪球,打雪仗。有时踩着齐腿深的雪,和狗狗一起到山上找兔子。找不找着无所谓,美就美在穿行雪地的感觉。一个个小手和小脸都冻得红扑扑的,鼻涕流成串,哈出的气在眼前马上形成一团雾。
玩了一整天,到了夜晚,乡村显得格外的静谧。躺在刚换的新的一季稻草的床上,闻着稻草的清香,听着外面的雪飘,偶尔还会有树枝被雪压弯的声音,很快就进入甜甜的梦乡(有时半夜醒来还听到母亲在织布的声音)。
快到过年了,大人开始忙碌,扫尘(小年开始)、买年货(香烛鞭炮是必买的)、磨豆腐、杀年猪、打糍粑、炒瓜子和花生(正月二十七,古有炒七不炒八的说法)。我们小孩子就到处凑热闹,大人杀猪的时候,我们会趁机从案板上抠出一点小小的肉末,然后放在小铁盒子里,架在火炉上烤。一会儿,香气扑鼻,等稍稍冷却,就用两根折断的小树枝棍子夹着来吃,简直美得不行(小时候一年基本是吃不到肉的)。有时还从家里偷一把黄豆出来烤。大人们打糍粑的时候,我们就在旁边观望着。等到刚蒸的糯米一出来,大人有时就会抓一两团给我们,我们就乐呵乐呵地一边吃一边看着大人们热火朝天地捣糍粑。当母亲在炒东西的时候,我们就会围在锅边转,或者帮忙加把火,一等到母亲炒好瓜子、花生或薯片,盛到盘子里时,就抓一把往外跑,连后面母亲喊“别烫到手了”也听不见了。
终于到过年了。我们那里的习俗是吃早年饭,谁家吃的早谁家就能讨个好彩头。大概四点多钟,就相继有人家放鞭炮,父母就催我们起床。等我们起来后,母亲已经把几大盘菜端上桌了,父亲正在烧香祭神(这个时候小孩子是不能说话的)。一会,等父亲把鞭炮一放,我们就围在一张大方桌,开始吃年饭了。那绝对是一年中最丰盛的餐宴,有鱼、有肉、有红枣、有芝麻丸子……有炖,有炒,有烧,有炸,我们早就眼睛放光,口水直流了。一家人团团坐定,我们就筷子不停,一顿风卷残云(觉得每个菜都好吃)。不过吃的时候,不能乱说话,不能敲筷子,因为心里要有神灵(现在再也吃不出当年的年味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