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穆勒五法(穆勒五法例子)
归纳法,结论,归纳穆勒五法(穆勒五法例子)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可沟通非常重要,哪怕是一个浅显的理论,但它一下子调动起对方的思想,把对方转变成一个新的主体,那这个理论就是革命的。找到能引发共鸣的语言其实是很难的,不仅要对静态的结构,而且要对形势、未来发展的方向有精确的把握,才能够讲得简单,勾起大家的共鸣。”
逻辑学试图解决的,其实就是“可沟通”的问题,即通过逻辑学的方法,建立现象与本质的联系,实现人类与知识的沟通。
说回到归纳法,本小结试图建立的,也是归纳法与实际工作的“可沟通”。从实践的角度看,可将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1. 完全归纳法
完全归纳法是指对一类对象进行穷尽考察,得出关于该类对象的一般结论的推理。从思维方向上,完全归纳法是从个别推出一般,属于归纳法的范畴;但从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来看,完全归纳法穷尽了结论所包含的各种前提,如果前提为真,则结论一定为真,在这一点上,完全归纳法又类似于演绎法。本文按惯例,还是将其归入归纳法的范畴。
完全归纳法的逻辑表现形式为:
前提:S1是P,S2是P......Sn是P(其中,S1,S2......Sn是S类的全部对象,P是属)。
结论:所有S都是P。
例如,我们要设计一套算法推荐系统。首先,我们以内容生产者的角度,穷举出社区内容的所有类型: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和OGC(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职业生产内容)。
其次,定义哪类内容是优质的、平台希望推荐的,如通过实际查验生产数据,认定:点赞率(点赞量/阅读量)高的UGC,是优质UGC;点赞率高的PGC,是优质PGC;点赞率高的OGC,是优质OGC。最后,我们可以归纳出结论:所有点赞率高的内容,都是优质内容。
【一个简单的内容推荐系统,来源《内容算法》】
完全归纳法的优点明显,前提为真的情况下,结论一定为真;缺点也很突出,即适用的范围较窄,只适合对象可穷尽的推理。相对而言,下一节讲到的不完全归纳法,适用的范围更广,也更为常见。
2. 不完全归纳法
不完全归纳法指对一类对象的部分进行考察,得出关于该类对象一般结论的推理。不同于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是种或然(不确定)推理,即前提为真,结论不一定真,前提只对结论提供一定的支持关系。
常见的不完全归纳法有:简单枚举法、类比推理法、排除归纳法和统计归纳法。
其中,简单枚举法主要通过枚举例子,找到例子间的共同点,推论出一般结论。如张三看到程序员小龙喜欢穿格子衬衫,程序员小马喜欢穿格子衬衫,程序员小军喜欢穿格子衬衫,由此推论出程序员都喜欢穿格子衬衫。
张三使用的方法就是简单枚举法。简单枚举法简单直观,但可靠不强,如上面张三的例子,结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以偏概全的归纳谬误。如果要提高简单枚举法的可靠,则需要尽可能地扩大被考察对象的数量、范围,以及对象之间的差异。
统计归纳法则是字面意义上基于统计的归纳,是一种通过从总体重抽取样本,总结样本规律,进而推断出总体具有的一些质的方法。产品工作中的用研、ABTest,使用的就是统计归纳的方法。统计归纳本质上还是种或然推理,但可靠要高于简单枚举法。
如果可以从抽样规模、广度和随机方面保证样本的代表,就能够得出关于总体的相对可靠的结论。更详细的统计学知识,可扩展阅读统计学相关的教材,本文不做进一步展开。
下面,我们重点讨论下常被误用的类比推理法,和常被使用的排除归纳法。
(1)类比推理法
类比推理是从两个或两类对象的相同点出发,根据它们在一系列属上的相似,提出它们在另一个或另一些属也相似的推理,进而达到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效果。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就建立在类比推理之上。
在某些材料中,类比推理被专门独立出来,作为与归纳、演绎同一层级的思维方法,但根据本文的定义,还是将其归类到不完全归纳的范畴。
类比推理法的逻辑表现形式为:
前提:S1具有属:a、b、c、d;S2具有属:a、b、c。
结论:S2具有属d。
其中,S1和S2表示进行比较的两个(或两类)对象,a、b、c表示S1与S2之间相同或相似的属,d表示类推得到的属。
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提到:“一个人只要掌握80到90个思维模型,就能够解决90%的问题,而这些模型里面非常重要的只有几个。”其中,就隐含着类比推理的理念。
类比推理的应用较为普遍(如竞品分析),然而作为初级的推理形式(亚里士多德认为类比推理只是一种“修辞术”),它的可靠程度依赖于很多因素,如类比对象之间相似属的数量、相似属的相关、不相似属的相关、已知相似属与推出属之间的相关等等,相似属的数量越多,相关越强,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也就越高。
相较于其他归纳方法,类比推理的优点突出。通过类比推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们可能获得一些创造的灵感和启发,如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深度学习模型。
此外,使用类比推理,还可以反驳无效的推理论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如在关于凯恩斯主义的讨论中,反对者提出,“从长期看,市场总是能够自救的”,以此来反对凯恩斯主义积极的经济干预政策。凯恩斯则反驳说,“长远来看,我们都了”。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这里想额外提及一点。现在的产品经理,在表达的过程中都过于热衷于做类比了,但实际上,很少有人能讲出让人信服,甚至合理的类比表达,更多的是不明所以、人菜瘾大的类比失当,不是将做产品比作谈恋爱、养孩子,就是做菜、盖楼,让人如芒在背、如鲠在喉。
因此,顺带在此呼吁:请产品经理在没想清楚前,轻易不要做类比。
(2)排除归纳法
排除归纳法,则是一种寻求因果关系(因果联系指事物之间的一种必然联系,具有客观存在、先因后果、辩证复杂等特点)的逻辑方法。排除归纳法根据因果关系的某些特点,把某些明显不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的先行情况排除掉,从而在其余的先行情况与被研究现象之间确立因果关系。
探求因果关系的方法主要有五种,又称“穆勒五法”,分别是: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和剩余法。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本文只给出五种方法的逻辑表现形式。
①求同法
前提:
场合1:有先行情况A、B、C,有被研究现象a;
场合2:有先行情况A、B、D,有被研究现象a;
场合3:有先行情况A、C、E,有被研究现象a。
结论:A(可能)是a的原因。
②求异法
前提:
场合1:有先行情况A、B、C,有被研究现象a;
场合2:有先行情况B、C,没有被研究现象a。
结论:A(可能)是a的原因。
③求同求异并用法
前提:
正面场合:
有先行情况A、B、C,有被研究现象a;
有先行情况A、D、E,有被研究现象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