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证实偏差(证实偏差效应)
信息,记忆,加工证实偏差(证实偏差效应)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除娱乐新闻外,对工作中信息加工中悟高低,对抽象的概念理解能力,也直接决定序列加工后某个整体的准确,这便是迭代认知的过程。
但是大脑总是趋易避难,爱与幻想,就是在记忆之前就假设记忆的内容是固定的,这就是思维定势,人的理脑反之更容易思考,但趋于感和本能,我们便会简化其信息,这就会造成最后的证实偏差。
所以复杂信息能够迭代认知,但在信息经过注意力神经机制,大脑处理信息模型,记忆模型的预测编码过滤后,似乎信息也不那么准确了。
04 锻炼奖赏系统的回路大脑的社会痛苦与物理疼痛共用同一套神经认知网络,所以大脑感到愉悦幸福与吃到美味食物,受到他人赞美时,就会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从而就会不断强化回路。
多巴胺的底层原理多巴胺是种神经递质,它有三个功能:运动控制,行为控制,学习记忆。
站在确认偏误角度主要说下什么是行为控制?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动机系统,即奖赏系统,上瘾机制。
动机系统分为奖赏系统与惩罚系统,奖赏主要是由多巴胺来实现,掌控欲望,而惩罚的核心与恐惧,损失有关。
现在我们对多巴胺有模糊的认知后,借用《自控力》当中的话来说,多巴胺主要一种“我想要”的冲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欲望。
记住不论是色欲,食欲,趋易避难,收藏欲也好,本质都是多巴胺在作怪,它也是漫长进化而来的,基因通过多巴胺操纵欲望,让人及时获取水和食物,试想下如果我们对这些不感兴趣了,那基本就没有进步与再生的能力。
所以总结来说,欲望是保证生存繁衍,万物竞争的底层机制,而驱动欲望的介质便是多巴胺。
确认偏误层面来说,多巴胺可以让我们错误规避,即犯错后惩罚系统让大脑接收教训,下次不再犯,但多巴胺无法避免“正向强化的一切”。
比如:我们总喜欢一些格;年龄;未来前途测试的软件,其核心也是透支欲望,在确认偏误中,造成心理因素最重要的一点为“波丽安娜效应”。
什么是波丽安娜效应:波丽安娜这个名字来自于美国一部畅销小说《Pollyanna》,小说的女主是一名很乐观的女生,所以心理学界就借用其名字,来形容多数人普遍就是很乐观的。
简单来说,我们很容易对别人对自己正面的描述表示认同,并且会不断强化,因为研究证明,在潜意识层,人脑会更倾向于关注“乐观,积极向上的信息”。
或许没有人会喜欢别人“直言不讳的说你这有问题”,那里有问题,除会得罪人外,别人也不愿意听。
就像“格测试”,我们多数时候愿意去接受的,就是对自己某些程度正面地分析,而面对有些较为负面的,我们会说:“这一点都不准”。
但“准”与“不准”,其实只是根据我们对于自己格的印象来判断而已,所以那种测试本质显示的是一种想要别人了解的态度,是一种安慰跟寄托。
这也解释了工作中,为什么预期的结论更容易被相信是真实的,其事实证明,人们会降低自己的标准从而接纳符合预期的证据。
所以,从多巴胺奖赏系统来说,波丽安娜效应会让大脑接受的信息,加上一层对自我认识的强化滤镜,也就造成“人们大多偏向于对他们自己的正面描述表示认同”。
05 怎么打消这种偏差呢?其一,从唯经验论改为唯事实论,经验固然重要,但经验太多会造成线思考,还记得上述中的30岁-50岁大脑塑造阶段的心智模式吗?
它属于完善模型,而非打破从零开始建模,这也就有了30岁后很多人求稳定,而不愿意冒险,因为微调的决策在自己“舒适区”,而建模决策属于“伸张区”。
唯经验论能够参考的重要因素在于“复盘后如何失败的”,这些信息虽不能保证成功,但能避免老路。
其二,竞争假设分析法,这也是我工作中经常用的,你的竞争对手在怎么做?大概分为8个步骤,分别为:
确定假设方案,列出事实证据,制作矩阵图考察证据,改善矩阵,质疑假设,质疑证据,报告结论,找到逆向指标。
其三,采用正测试策略,基于各种事物证据,推论尝试探索测试,均衡地考虑各种观点,证明一个特点观点后,再往后进行推演。
正是所谓的找到预期规律底层的“偶数”,运用互联网话说,基于最小MVP后,慢慢完善推进,因为一般来说积累反馈的信息量越大,表明预先的假设至少是部分正确。
但当假设过于简单时,积极反馈的信息可能就比较少。
其四证伪论,从反面去思考,举个例子,比如说天下乌鸦全是黑,天鹅是白色的,这两句话均具有可证伪,因为你去找白乌鸦,黑天鹅就可以了。
伟大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之所以提出证伪命论是反对经验,主张科学具有人方面,即科学理论可能错的。
同时他还认为证实和证伪间的不对称,即经验证实所需要的经验的次数是无限的,但经验证伪却不同,一个伪经验就足以推断出这个结论是伪结论。
所以犹如查理·芒格在告知投资人时反复强调,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可能就找到了答案。
最后总结:回到开始,对别人一连串珠式提问,对自己的判断决策真有效吗?
有效:心中未解答案,别人给你了肯定语句。
无效:得到一些没有佐证别人碎片化经验。
所以,在这个不确定变化世界,我们怎么才能防止“确认偏误”呢?
除了对上述底层信息的认知外:
其一多看行业报告,吸取前沿准确基金趋势洞察,因为钱流动的地方代表市场的方向,其二多看对手的失败经验,寻找在哪里跌倒。
其三多拥有批判精神,问完为什么,顺便问句“依据哪里来”,其四做事之前别想着我这么做对不对,思考“我还有哪些错误的判断没想到”,其五,多实践,少空想。
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祝你成功。(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部分关键文献参考:
1.警觉与时间期待效应综述2.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瞬时、短时、长时记忆4.平行还是序列?——视/笔译认知加工模式实证研究述评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克努特(冰海战记克努特)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