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retaillink(retaillink系统)
中国,这是,投资人retaillink(retaillink系统)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说到科技,现在大家都在投向研究院、实验室和教授。有一方面是对的。比如新能源,我们最近看电池,现在全世界前十个创新强,融资多的做电池的公司,除了丰田这样来自产业的公司,大多数来自大学的实验室。但是这个要选择好周期,如果过早地往实验室里投,也会变成付学费,变成提供了科研经费。我们原来投人工智能的时候有一个深刻体会,一家是帷幄,还有一家是领创集团,我们坚持的原则就是瞄着既非常懂技术和应用又非常懂商业的人投。我们目前待投里面有5个CTO级别的创业团队,也有国家863的首席专家团队。我感觉在投向实验室的时候,大家要特别注重时点,如果一股脑铺到实验室最终很可能就变成提供了科研经费。阿尔法公社坚持投资种子和天使,给第一笔钱,帮助创业者快速成长。同时投资人也要给创业者正确的期待,不至于用钱和态度误导了创业者过早地下水创业(在技术离商业化还有过长距离时),这是我的看法。
熊伟铭:非常棒,各位发言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虽然可能今天我们不管产品开发了,不写代码了,实际上大家工作的本质还是在做一家创业公司。我们试图用一个非常清晰的定义,一帮人是投资人,一帮人是创业者,但我们实际是经济重要活力的前滩。李丰和韩彦是上一代的投资人,那个时候只有TMT,你投互联网、广告、消费品,但是今天你投芯片、科技、企业服务、消费品,但是这些可能是新时代的投资。
因为大家入行已经很久了,你们从上一代的投资人变成新一代的投资人你们的心路历程是什么样子的?
李丰:投资对我来讲最大的乐趣是从不同纬度想问题,找到一些所谓的内在规律,在这个意义上来看,2015年底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开始投芯片和生物科技,虽然这两个领域我也不熟,但是还是下定决心去投主要跟中国宏观经济结构有关系。最大的关系是中国当时的产业结构到了一个工业增加值、增加率需要增加的阶段,简单来讲中国的全产业链毛利率20%出头,虽然到今年已经是一年全球第一的增加值。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是我们要不然接受部分产业链被转移走,要不然就是增加产业链附加值。
怎么能使得附加值增加?刚才大家讲到的所有科技方向,尤其跟中国产业链结合度高的这些高附加值的方向,包括生物科技、芯片等等,都可以使得中国的经济结构持续发展,并在较长时间段之内解决产业链结构本身的稳定问题。这是从纯宏观经济倒推回来。
2018年从贸易摩擦到对中国企业的科技封锁,到科创板,到今年的北交所,这些事情都是为了解决相同问题,不管是因为外力,还是因为内部政策刺激的方向导致出来的特定结果。虽然2015年我们还看不见这些结果的发生,但是我们知道无论如何要解决这个问题。
另外,原来投互联网为主的投资人转过来的另外一个好事是,既然开始下定决心开始做这些,你就开始想办法做更多行业的了解,再找到这个行业里你能找到的这些解决问题的规律或者发展的范式,再按这个进行新的投资布局。还有一个优势是2019年之前这些方向全都没有很热,还有足够多的机会学习和布局。今天它们都变得很热,所以学习窗口变得稍微短了一些。
熊伟铭:我就追了一个问题,你们用了2/3的时间回答。非常好。我来简单介绍华创。华创资本也是四轮驱动的公司,我们投早期,90%是给第一笔钱,主要是天使轮、A轮、B轮。说实话第一笔钱很难受,因为有很多教育工作要做,做了以后还不知道它能嫁给谁,确实很痛苦。所以有的时候做早期投资也是一种坚持,跟创业公司一起熬着。很高兴像36氪这样的大会,我都能见到这些好朋友,大家都认识了十年以上。这样的大会,所有人都盛大回归,在会议上听到各位的真知灼见。
请教两位经济学家,丰叔,明明总,你们更有理论高度。今天的市场状态,历史上有没有类似的情形?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还是科技行业,或者其他行业有类似的情形出现?
黄明明:你说这个话题挺有意思,我们大概在三年前做了一个比较,因为我们也一直要挺过当时的苦闷的冷门期。都说VC不投重资产,VC不投制造业,但你投了一堆工业母机突然火起来了,我们原来介绍的美元VC不去看,现在是大基金都冲过去,包括工业机器人等等一系列的项目。我们自己也在找一些证据,来说服自己。
分享一个看法,我们大的论断:中国的今天非常像美国上世纪80年代。为什么非常像呢?当时人均GDP美国是到一万美金,我们今天也到了一万美金。二是消费已经是过剩,那个时候美国每个人有一个好的房子,家用电器已经齐全,一户人有平均两点几辆的车,然后进入全球的地缘政治,美苏争霸,那个时候对美国的发展非常悲观。
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美国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又称国家基础设施工程计划,年纪大一点都有印象,跟今天我们谈到的数字新基建、5G异曲同工。美国当时抓住第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产生世界级信息技术的公司,微软、英特尔等一系列的公司都是从80年代后开始崛起,包括对商业航天的新兴科技的突破。美国拍了一个记录片,叫《八十年代——黄金十年》,后来又加了十年,到2000年以后金融开始进来,金融泡沫都是在吃那一波科技的老本。
为什么中国的GDP人均到了一万美元,我们在消费的各种领域基本上看见的全部是过剩的东西,以前买个东西还要票,现在遍地都是,京东、淘宝点一下按钮全部来,所有的消费品的产业都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是不是这些条件相对就具备了这个条件?
我们分析美国那个时代的科技公司的发展,因为最先进的场景都在那边,我最爱举的例子是沃尔玛。我去美国读商学院之前,中国留学生对沃尔玛的印象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公司,后来发现沃尔玛是批着零售外衣的科技公司,最早上了Retail Link,而且是当时全球最大的非官方的利用卫星传输数据的公司,我们今天讲的新零售里面的云中台、数据中台、打通前端的销售数据和后端的仓储数据,30年前别人就在干,只不过用的技术不一样。
今天中国讲的是工程师红利,那一波消费电子带来的是中国最大的市场,所以倒逼出一批优秀半导体公司或者模组公司。今天我们再看的是全球最先进、最复杂的应用场景在中国。举例,中国一天的电商的交易量相当于美国、欧洲、日本加起来的总和。这么大线上交易量对底层云端交易软件,交易型数据库一定会倒逼中国会产生世界级的企业。比如PingCAP,他们日本的一家客户,一开始不相信中国人能做,PingCAP问一句话:你一天交易量多少,我们在日本一天交易量两千多万笔。PingCAP的工程师乐了,这在中国前20都排不上,我们服务是几十亿的交易量,就拿下单子。
芯片也是一样,我们没有黄庆总那么资深,但是我们看高速发展的领域,像自动驾驶相关的场景,像车载视觉的感知芯片、计算芯片,这个有巨大的机会。我觉得如果中国在未来十年、二十年是中国科技黄金十年、二十年,中国会有自己一批最牛的世界级公司。而且这个公司不光是在中国,我们以前是靠中国制造是物美价廉,未来靠技术和产品向全球反向输出,服务全球市场,我们已经看到一批科技公司已经在做了。
上一篇:500056(50005600)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