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朱光亚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原子弹,核武器,核试验朱光亚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组织领导“863”计划
“86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是朱光亚贯彻“军民结合”方针、参与组织领导的又一项国家重要工程。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兴起,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朱光亚敏锐注意到激光技术、电子技术等新兴技术领域将会产生的深刻影响。他参与组织指导了激光技术、核技术、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一系列高技术研究发展座谈会,并建议在国防科技研究项目计划中作出部署安排。1983年,美国提出SDI(星球大战)计划,苏联、西欧、日本等国也相继提出了高技术发展计划,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国内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纷纷召开研讨会研究对策。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家墀、陈芳允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书邓小平和党中央,提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重要建议。3月5日,邓小平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随后,国务院组织全国20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进行了充分的专题研究,制订出我国第一个“军民结合”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朱光亚作为国务院高技术计划协调指导小组的成员和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著名科学家,亲自参与组织和指导了专家论证工作以及《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的起草。
1986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这一计划开始实施。按照工作分工,朱光亚除参与整个“863”计划的指导协调外,一直具体负责航天领域和先进防御技术领域的组织实施领导工作,对确定两个领域及相关主题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发展战略、方针和技术路线,以及遴选专家委员会、专家组的人选起了重要的导向作用。近20年来,在他的领导下,两个领域积极贯彻军民结合、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等方针,均取得巨大进展,为国家高技术发展和国防实力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
核军备控制研究和交流
20世纪80年代,朱光亚注意到随着我国改革深入和开放扩大,世界形势特别是军控形势直接影响着我国尖端武器技术的发展。他提出,我们不能两眼不看世界风云,只顾埋头搞武器研究。从此,朱光亚开始倡导并组织核军备控制研究,认为这是维护世界战略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工作之一。他指出:军备控制不仅是政治外交方面的问题,还涉及许多科学技术问题,我们要从科学和技术上支持国家外事工作。他多次召集有关同志研究工作,讨论如何扩大研究队伍和深化研究,提出要在工作实践中发现人才,搞一个干实事的小组。在他亲自动员和领导下,成立了由核技术、军事、外交等领域专家组成,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研究组织,广泛深入地开展军控研究和交流工作。他提出了明确的工作方针和研究方向,还亲自参加许多具体工作,使我国核军控研究开展得有声有色,取得了丰富成果,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我国国防科技发展和外交斗争。
1991年10月,朱光亚率中国科学家小组赴美,与美国科学院国际安全与军备控制委员会(CISAC)进行双边学术交流。这是他自1950年从密执安大学归国之后时隔41年第一次踏上美国国土。交流会上,他亲自向美国同行介绍我国军备控制研究的成果,宣传我国的立场和观点,取得良好效果。他为能够参与军备控制研究这一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的工作感到欣慰。
开创中国工程院事业
1994年,作为我国工程技术界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的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在6月初举行的中国工程院成立暨首届院士大会上,朱光亚又一次众望所归,以全票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在身兼多项重要领导职务的情况下,他以一贯的务实作风,领导了中国工程院开创基业的繁重工作。在任内的4年时间中,他主持开展了3次院士增选,使院士人数由成立时的首批96人扩大到448人。为了确保增选工作健康、顺利,每次增选开始前,他都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由主席团审议制定一系列既针对现实情况又体现长远发展需要的操作办法,并在每轮评审、选举院士会议上亲自向全体院士作出说明,以便就如何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严格坚持院士的标准条件取得共识,共同遵循。中国工程院成立时,学部设置中没有涵盖医药卫生领域,朱光亚就任院长后,接到的第一份文件谈的就是有关方面和一批院士呼吁在中国工程院成立医药卫生学部的问题。经中国工程院主席团第一次会议研究,他亲自到卫生部约请部长陈敏章和有关专家商讨酝酿,回来后又经主席团研究,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在中国工程院增设医药卫生学部的请示。经国务院批准和以吴阶平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的认真筹备工作,于1995年1月底遴选出该学部首批30名院士,正式组建了医药卫生学部。在全体院士的共同努力下,学部在全国医药卫生界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国际上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中国工程院成立时工作千头万绪,院士人数不多,学科专业涵盖不够广泛,但以朱光亚为首的主席团和院领导仍丝毫没有放松中国工程院为国家提供咨询建议的重要使命,不仅接受有关方面委托做好咨询,还发动各学部和广大院士围绕“九五”计划或科技、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主动咨询,很多意见被采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主持创建中国工程院的许多基础工作中,朱光亚始终把加强学风道德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每次增选院士的评审、选举会议上,他都语重心长地要求院士们超越部门、系统、专业的局限,从成就、贡献和学风道德两个方面全面把握院士的标准条件,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对增选工作的影响,使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个集体真正成为全国工程技术界的榜样。他极力主张并主持建立了以潘家铮、侯祥麟为正、副主任的中国工程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该委员会先后制定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中院士行为规范》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道德行为准则》,并规定了违反准则的处理办法,得到广大院士的积极响应,在全国科技界产生了良好影响。
朱光亚 - 教育事业
1991年5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朱光亚众望所归,被选为中国科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主席,继李四光、周培源、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之后,成为这个全国性统一的科技工作者群众组织的主要领导人。在每年一度代表常务委员会向全国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中,他反复阐述要从党的群众工作和国家科技工作两个方面,全面理解和把握科协工作在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中的地位,对科协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大形势面前坚持团体性质和正确方向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十分珍视老一辈科学家在旧中国艰难环境和条件下开创的民主办会的宝贵经验,提出要处理好科协机关逐级负责的运行机制与科协团体民主办会、搞好服务的关系,把二者统一到建好“科技工作者之家”上来,使民主办会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进一步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