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汤恩伯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日军,集团军,战区汤恩伯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当选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5-7月在广西发动华南大反攻。9月抵上海,主持京沪地区日军受降。
1946年2月加上将衔,任京沪卫戍总司令加上将衔。7月任陆军副总司令兼兼南京警备司令。
1947年3月兼第1兵团司令官,率部参加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5月孟良崮战役所部整编第74师被全歼。汤恩伯被撤职查办。7月代理陆军总司令
1948年8月任衢州绥靖公署主任。12月升任京沪警备总司令。
1949年1月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奉蒋中正之命凭借长江天险固守京沪杭地区。4―5月,所部主力在人民
解放军发动的渡江战役、上海战役中被歼,残部溃退厦门,5月任国防部厦门指挥所主任。7月任金门厦门防卫部主任,8月任福建省主席兼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厦门分署主任。10月参与指挥“金门战役”,月底由金门去台湾,任台湾“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1950年任总统府战略顾问。闲赋在家。
1953年一月率国民党军事代表团访问日本。
1954年5月赴日本医治胃疾。6月29日在日本东京庆应大学医院去世。7月葬于台北县南宫之壶山,后迁葬于五指山公墓。病逝后被追晋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
人物逝世
1948年台湾发生二·二八事件,汤恩伯在1948年冬任衢州绥靖公署主任,当时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被调任浙江省主席,陈仪见国民党败局已定,因不愿与蒋中正同归于尽,准备通电起义。为确保起义安全,陈在上海晤见汤恩伯,对他进行了起义的鼓动活动,要汤恩伯一同起义。汤恩伯在关键时候出卖了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陈仪。事后,汤电告蒋中正,并嘱咐军统头目毛森切实注意陈仪的行动。1949年2月,蒋免掉陈的省主席职务。
陈闲居上海,时汤恩伯已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兼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3月,不明底细的陈仪出于对汤的爱护,又忠告汤,要他放弃防守长江,及早率部投诚,事后汤背着李宗仁,又将陈的举动密报蒋中正。蒋在奉化电令国防部保密局局长毛人凤,要他会同汤恩伯,将陈仪扣押起来。3月中旬,陈仪在寓中遭毛森诱捕。汤恩伯感到将陈关在上海有所不便,即用飞机将陈解押到衢州汤恩伯的临时公馆秘密监禁。5月初,浙江解放前夕,汤又下令将陈转解台湾,囚禁于基隆。后蒋中正把二·二八事件的罪责全加到他的头上,1950年6月将其枪毙。
汤恩伯到达台湾后,由于他并非黄埔军校出身的将领,不容于当时掌控台湾的黄埔“土木系”。汤恩伯的所有职务都没有了。只剩下一个“总统府战略顾问”的虚衔。再加上“卖师求荣”让他不见容于昔日同袍,汤恩伯因此精神忧郁,情绪低落,原有的严重胃病复发。医生诊断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癌,建议他去美国治疗,但汤恩伯无法负担去美国治疗的所需巨额费用,只好去日本担任台湾驻日本军事代表。在日本,汤恩伯作了三次手术。最后一次手术中,手术刀没能留住汤恩伯的性命。因医疗事故,死在了手术台上。终年54岁。有人分析,汤恩伯是抗日名将,杀过不少日本人。日医中可能有亲属死于侵华战场,便记恨于汤恩伯,趁机报复。
据目击者说,汤恩伯死前痛苦不堪,虽然上了麻药,似乎无效,他在手术台上哀嚎不止,拼死挣扎。医生用力按住,直至力竭而亡。
1954年7月15日,汤恩伯灵柩自殡仪馆送往下葬,何应钦、陈良、胡宗南、蒋经国等为其执绋。
蒋中正闻知汤恩伯死讯后,非常悲痛。他亲自参加了在台北极乐殡仪馆举行的公祭,并发布命令,追赠汤恩伯为“陆军上将”。
一个月后,蒋中正在一次国民党高级干部培训班上讲话说:“这几日来,由于汤恩伯同志病逝日本,使我更加感觉革命哲学的重要。本来汤恩伯在我们同志中,是一位极忠诚、极勇敢的同志,今日我对他只有想念、感慨,而无追论置评的意思。我之所以要对大家说我的感想,亦只是要提醒大家,对生死成败这一关,总要看得透,也要看得破才行。汤恩伯同志之死距离他指挥上海保卫战的时候,只有五年光景。这五年时间,还不到2000天,照我个人看法,假使汤同志当时能够在他指挥上海保卫战最后一个决战阶段,牺牲殉国的话,那对他个人将是如何地悲壮,对革命历史将是如何地光耀!”蒋中正的这番话,与其说是对汤恩伯之死发表自己的感想,“告诫”其他后来者,还不如说他对汤恩伯当年丢掉上海仍然耿耿于怀。
人物评价
目前,海外学者对汤恩伯在抗日期间的评价一致高调,汤恩伯是少数日本人畏惧的抗日名将。他在南口战役被称为“抗日铁汉”;对台儿庄战役大捷起到关键作用;在武汉会战中名列第九战区“应赏者”第一名;在随枣会战使日军受到“歼灭性打击”;在冬季攻势中斩获甚众;在枣宜会战围攻日第3师团使其遭重大伤亡;在豫南会战重创日军,被日军称为“天字第一号大敌”;在豫中会战最终虽溃败,也有反击密县日军的一些战绩;在桂柳会战收复独山解西南危局;在湘西会战痛歼日第58旅团;在桂柳反击战收复大片国土。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不可磨灭。他在因功晋升、统御大规模部队后,数十万成分复杂的军队单靠对河南省征收粮饷,无力顾全军纪,因此遭到诟病。有人认为河南人以“水、旱、蝗、汤”形容河南当时之四大灾害,其中的“汤”就是汤恩伯;但也有人认为河南人民称呼土匪为“�将”,因“汤”、“�”在河南话同音而讹误。依照汤恩伯的宿敌李宗仁在其回忆录的暗示,汤恩伯军队的军纪非常败坏。据称吴国桢亲眼目睹汤恩伯“吃空额”、“盗卖军用汽油”等行为。
汤恩伯在对共产党的战争后期的表现只能用“糟糕”一词来形容。这不仅加深了中共方面的宿怨,也令他最终失去蒋中正的青睐。因为战争状况受限于大环境,汤恩伯屡战屡败、或不战而败。但汤恩伯唯效忠蒋中正,将国家财物及军队尽可能运往台湾,对台湾亦属有功。长期副手陈大庆在台湾当到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台湾省政府主席、中华民国国防部长,亦可见汤恩伯的资历。
汤恩伯效忠蒋中正、蒋亦重用汤恩伯,汤恩伯推荐其恩师陈仪任浙江省主席,蒋照准。但陈仪见大局不利,屡次鼓吹汤恩伯投共,动辄骂汤不识时务。汤原不回应,但终将陈投共心态告知蒋,原条件是保陈一命,但事情发展牵涉陈以往恩怨,且蒋欲杀鸡警猴,陈仪又拒绝向蒋认错,汤虽全力营救,但遭到蒋拒见,无法挽回,致陈仪被蒋枪毙,在到达台湾前,他还背下了“卖师求荣”的骂名,并被免去了一切职务,汤仕途亦告终。
汤恩伯派系的主要将领有:王仲廉,石觉,陈大庆,张雪中等。
轶事典故
抗战生涯
绥远抗战做后盾
1935年底,汤恩伯率所部13军追击长征的红军来到西北地区。1936年春,蒙古德王与伪军李守信在日本的支持下,成立所谓的“蒙古军政府”,企图再建立一个伪国。察绥局势,日趋紧张。1936年5月,蒋介石命阎锡山增兵援助绥远傅作义,以加强绥远防务。但阎畏惧日军进攻山西及红军再度渡黄河东征,犹豫不决,请求中央军支援。8月,蒋介石分析国内外局势后再度致电阎锡山、傅作义,令阎锡山速援绥远,命傅作义对伪蒙军发起先发制人的打击。10月12日蒋介石电令汤恩伯第13军及门炳岳骑兵第7师增援傅作义。21日,汤部13军之第4师、第89师和此时归汤所辖的第72师,开始由陕北清涧、延川一带向府谷、神木方向移动。11月,百灵庙战役打响,汤部未及参与。12月14日,傅作义命令汤恩伯军、门炳岳师挺进至绥东前线南壕堑一带,迫使伪军王英部的王子修、安华亭两个旅在20日反正。